研究人员绘制了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后产生的“巨型涟漪”。(图片来源:uux.cn/Aunt_Spray/Getty Images)
(神秘的地球uux.cn)据美国生活科学网站(Tom Howarth):新的研究表明,在恐龙死亡的小行星撞击后,海底产生的“巨浪”比科学家最初想象的要远得多。
这些发现为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后引发的海啸所释放的极端力量提供了新的见解。
在1月19日在线发表在《海洋地质学》杂志上的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一组广泛的石油工业3D地震数据,发现这些海啸驱动的涟漪覆盖的面积比以前记录的要大得多。
在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路易斯安那大学拉斐特分校的地质学家加里·金斯兰及其同事首次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陆架上发现了一个77平方英里(200平方公里)的地震成像巨型涟漪区域。这块相对较浅的陆地曾经被淹没,并从海岸线延伸出来,然后落入更深的海水中。
在2021年的那项研究中,研究小组提出,这些平均高度为52英尺(16米)、平均波长(从一个波峰到下一个波峰)为1970英尺(600米)的巨型涟漪是由小行星撞击后席卷富含沉积物的海底的海啸波雕刻而成的。
地图显示了研究人员使用地震调查发现巨型涟漪的位置。(图片来源:uux.cn/Gary Kinsland)
为了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该团队分析了900平方英里(2400平方公里)的3D地震数据,这些数据涵盖了陆架上更远的区域和更深的水域。结果表明,整个研究区域都存在巨大的涟漪,揭示了海啸的广泛影响。
然而,研究人员还发现,波纹的形状和方向因位置而异。
图中显示了地图上位置a的巨型波纹表面的地形。(图片来源:uux.cn/Gary Kinsland)
这项新研究的主要作者金斯兰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生活科学》杂志:“在斜坡上、陆架断裂处和更高的陆架上,巨大的涟漪是不同的。”。“这是海啸建模、预测未来海啸与陆架相互作用以及理解希克苏鲁伯海啸的重要信息。”
例如,在大陆架断裂处——大陆架突然下降的地方——附近,巨大的涟漪是强烈不对称的,这可能是由于海啸涌入大陆架造成的。这种不对称性使金斯兰和2021年研究的作者能够确定涟漪形成时水的流动方向。波纹的长而不对称的侧面向东南偏南倾斜,指向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顶端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的源头。
在内陆约30英里(45公里)处,巨型涟漪的不对称性较弱,这表明海啸在进入较浅水域时的行为存在差异。与此同时,在团队分析的较深斜坡段,涟漪的形状更加多样化,这可能是海啸与断层和崩塌等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片显示切萨皮克遗址的涟漪。黑洞代表了在过去6600万年里改变了该遗址地形的盐丘。(图片来源:uux.cn/Gary Kinsland)
研究人员提出,巨型沙纹的形成方式与海滩上的普通沙纹不同,后者是由单个颗粒的运动形成的。相反,他们认为,撞击后的大地震使一层沉积物流化,然后高速海啸波将其形成驻波。
金斯兰说:“涟漪一定是由物质质量的变形形成的。”。“一个类比是在制作生奶油的过程中形成的波纹,它在被推成波纹形状后会产生波纹。”然而,作者在论文中写道,巨型波纹形成的确切机制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了解这些古老的海啸动态不仅仅是重建过去。随着现代小行星跟踪计划的实施,科学家们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撞击的可能性。
金斯兰说:“我们现在追踪小行星,应该能够预测未来的撞击。”。“了解全球影响将有助于我们做好准备,如果我们看到一个我们无法转移的影响。”
随着对希克苏鲁伯海啸全球影响的更多研究正在进行中,研究人员将继续发现地球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的新细节,这一事件重塑了地球表面和生命本身。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