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终于继香港之后成功回归祖国,并仿照香港模式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
地理意义层面说来,澳门应该属于半岛,与珠海、深圳和香港紧邻。
澳门回归后,凭借大陆的市场和后备力量的支撑,并且借助于澳门发达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澳门也成为了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澳门2019年全年生产总值为3715亿,与大陆省市对比的话是排在3748亿的宁夏后一位,不过要知道的一点是澳门仅有32.8平方公里大小,人口也才不到70万。
紧张的人地矛盾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也使得澳门本就不大的土地显得更为狭小,而且还成为了限制澳门经济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
就人口密度而言,澳门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有两万之多,对比同属特区的香港虽也面积小、人口多,不过香港还是有着大片的未开发土地,而澳门真的就是除了不大的土地外,海域面积也才不过85平方公里左右。
如此形势之下,摆在澳门面前的最好办法就只能是向自然索取了,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填海造陆运动就开始了。
说是大规模,不过澳门也才仅仅造了2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这里的大是相对于澳门本来大小所说的,因为澳门最初只有11.6平方公里大小,通过填海等于又造了两个澳门出来。
从有文字记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算起,108年的时间里面,澳门的土地面积就已经涨了三倍之多,而且填海造陆至今也仍在延续,并且始终是当地的一项热门议题。
伴随着土地的扩大,澳门的未来前景也变得更加明亮。
澳门本来的地形应该是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两块离岛所组成,不过从现在的最新地图来看的话,氹仔岛和路环岛这两块离岛已经通过填海造陆被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澳门地图就变成了一个半岛加一块离岛。
而澳门的地形对于填海一事确实也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澳门地势呈南高北低的特点,海平面最低点为0米,即使全澳门地势最高的塔石塘山的海拔高度也才有172.4米。
而且澳门周边海域沿岸还有着大片天然形成的泥沙浅滩,有些地区甚至只要海水一落潮,都不用填就可以自己露出水面,这样的地理情况自然被视为优良的后备土地资源。
澳门的百年填海造陆地史
1、早期沿革
澳门早先属于百越,到了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澳门此后就开始被纳入我国版图,不过澳门土地并不太适于生产和生活,所以一直就是人烟稀少。
不过等到了南宋朝廷倾覆后,不少军民从就从福建继续向南航行一路到了澳门,路途中间便在澳门觅食歇息,也有不少人选择留在了澳门。
虽然这给人烟稀少的澳门添加了不少的烟火气,不过澳门的居住情况并不理想,所以也未能形成规模,还是一个小渔村。
古代时期,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而东南沿海地区又是雨季漫长,珠江口也是河道淤积、时有泛滥,而且因河道走势问题,比如现在的珠海和东莞等地当年还是岛屿或者沙洲。
澳门同样如此,也是因为后期流经珠江口的泥沙冲积才使得澳门与陆地相连成为半岛。
2、早期葡萄牙殖民时代填海史
153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到了1887年澳门又正式成为葡萄牙人的海外殖民地,澳门也凭借自己在商业贸易中转内起到的作用,其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基础设施也逐渐得到普及。
因为各项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填海造陆在当时的葡萄牙殖民时代就已经开展起来,不过当时的条件有限,造陆的规模也比较小,而且主要也都是为了获得耕地。
到了清朝,因为延续于明中后期的闭关锁国的国策,和葡萄牙在欧洲航海贸易方面的地位下降,澳门也一度低谷。
时间轴到了19世纪后,英国逐渐赢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通过鸦片的输入,英国也成功的扭转了贸易逆差,后来还通过两次鸦片战争攫取了不少的在华特权。
眼看着这边的英国赚了个盆满钵满,早已在华深耕三百余年的葡萄牙也不甘落后,也开始胁迫清政府获得了澳门附近的大凼岛、小凼岛和一粒米三个附属岛屿,最终也就形成了澳门的基本土地格局。
而葡萄牙人对澳门最早的改造可以追溯至1866年,得益于澳门沿海地区遍布浅滩的特点,这便成为了早期科技条件有限情况下的最理想的造陆选址,而最早的造陆地址则是澳门总督府对面的一处海湾。
从19世纪末到一战前,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主要就是在沿岸浅滩进行,具体区域则是在澳门半岛、南湾和青州岛等地,而澳门半岛的面积也从起初的2.7平方公里到了后来的5平方公里。
而后来才开始进行造陆工程的氹仔岛和路环岛,因为与半岛距离较远,且地势较高不易实施,所以便一直未有施工。
总结来说,澳门早期的填海造陆工程共有两个阶段,分别是186610年的,集中于澳门半岛西岸,并在大氹岛、小氹岛修建海上堤坝,随后又在海堤南部填土方造陆形成为全新的凼仔岛。
第二阶段则在192338年之间,这期间的造陆工程陆续建成了现在的青州、新口岸和南湾等地,而这期间共为澳门创造了两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时也是澳门当时所进行的最大工程。
3、现代填海:
进入现代后,得益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前所未有的阶段,而澳门的土地面积也又新增了三分之一之多。
二战后,世界人民越发的追求和平与稳定,同时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也成为了各国的主题之一,而澳门自然也不例外。
1960年时,全澳门也不过只有17万余人,到了80年代后,澳门凭借着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服务业的兴盛发展,也是吸引了不少移民的不断涌来,1980年澳门共有26.8万人,短短五年后澳门的人口总数就已经来到了40.8万。
人口的迅速增加虽然也为澳门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不过这也把本就不大的澳门变得更加拥挤。
如此背景之下,像是几十年前的简单填浅滩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够了,于是路氹填海工程就被提起了,即填平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海域,将其彻底变为一个整体。
因为澳门大部分的人口还是居住于传统的澳门半岛一处,所以要想将氹仔和路环二岛连接,首先也得将半岛与其建立起连接的关系。
于是在1968年,一条连接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公路率先动工,1974年有着镜海长虹之称的,一条连接于澳门半岛和氹仔岛的澳氹大桥也正式竣工,这也标志着澳门三地被彻底贯通,而氹仔岛和路环岛之间的填海造陆工程,也被正式的提上日程。
上世纪80年代末起,黑沙环、新口岸等填海工程陆续施工,1992年新增的南湾填海工程又创造了1.75平方公里的土地,此外还有一些同期的小型工程比如黑沙环、林茂塘、澳门国际机场等多期项目也陆续竣工,还有路环的占地面积约0.33平方公里的联生工业村也通过填海而来。
另外,澳门国际机场还是继日本大阪的关西机场后,世界上第二个由填海形成的。
从80年代末到2006年的20年时间内,澳门通过第二次填海高峰,共使路氹的面积扩大了一倍,达到了19.3平方公里,比原来的澳门半岛还大了不少。
随着各个填海项目的相继施工完毕和后来事宜的处理完毕,特区政府又于2006年提出了澳氹新城的规划方案。
该方案计划在半岛东北方向和南边新建五个新城区,预计填海面积约为3.98平方公里。
2009年,澳门填海造陆工程被批准填海3.6平方公里,也使得澳门的总体面积达到了如今的32.8平方公里。
仔细算来,从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到截止2018年的32.8平方公里,澳门的土地面积共增加了22.2平方公里,有原来的二倍之大。
总结来说,澳门因为土地面积和海域面积有限的原因,其填海造陆工程既不算规模大,也算不上难度大,但是后续效果和力度一定是最大的。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