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出土后,世人终于窥见其真面目——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令人观之皆叹。
然而,人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兵马俑表面大多为灰土色调,极少数表面还残留着些许色彩痕迹,依稀可见往日鲜亮的颜色。
一般而言,深埋地底许多年的文物出土后形态会迅速发生变化,或掉色,或腐化等。
秦陵兵马俑就是如此,因其特殊的制作工艺,陶俑出土没几分钟身上的颜色就消失了。
考古队只能加快发掘速度,但还是没能留住它们的色彩。
后来在研究保护秦陵兵马俑的过程中,人们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像白色花朵的微生物。
这白色花朵是什么?
它和兵马俑失色有关吗?
秦兵马俑原本的好颜色是怎样的呢?
我国专家学者为了保护修复兵马俑做出了哪些研究和努力?
农民打井挖出残片,秦陵陶俑重见天日
1974年,西安市临潼区的一群村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断肢残片,彼时他们才挖了两米深,再加上以前这儿经常会发现这类东西,便没有在意太多,而是继续往下深挖。
挖到四五米深的时候,村民们意识到不太对了——他们挖到了用砖铺就的地面和青铜铸成的箭头和弓箭。
这群原本打算在此处打井的村民们遂放下了手中的工作,连忙向有关部门报告了此事。
那时他们所处的地方便是一号兵马俑坑。
随后,1976年,在一号坑的东端北侧20米处,二号和三号兵马俑坑又陆续被发现。
二号坑较一号坑而言面积要小一半多,其中的兵马俑数量也少得多,不过兵俑的种类更齐全。
三号坑的面积是三个俑坑中最小的,兵马俑数量也更少。
现在普遍认为三号坑是一、二号兵马俑坑的指挥部。
至此,三座兵马俑坑皆重见天日。
兵马俑坑实为秦始皇帝陵的陪葬坑,三座俑坑共占地2万多平方米。
其中以一号坑的面积最大,埋葬的兵马俑数量最多,有六千件左右。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大小比例等同真人、真马的大小,平均身高1.78米,平均重量约150公斤,其神态刻画惟妙惟肖,且每一尊兵俑的神情、相貌都不尽相同。
兵马俑身上本有精妙绝伦的彩绘,只是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经年累月过去,沧海桑田变化,这些陶俑经历过战争、水淹、火烧等,颜色开始逐渐消逝。
虽然它们深埋地底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环境,而一朝被发掘,稳定环境被打破了。
接触到大量空气之后,部分还存有彩绘的兵马俑瞬间失掉颜色,少数没有立即失色的陶俑身上的彩绘没过多久也陆续脱落了。
对兵马俑进行发掘后,人们意识到没有好的文物保护技术和意识,只会对出土的文物造成很大损害。
但是当时秦俑考古队被要求尽快把俑坑内的兵马俑全部挖掘出土。
于是,兵马俑的发掘工作只能继续下去。
受各种条件限制,文物保护工作者只能采用极原始的手段来保护兵马俑,雨天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冬天时则用草席来遮挡。
直到1976年,在文物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呼吁下,发掘工作才停了下来。
他们开始把秦俑往坑中回填,并就地建馆。
而这时,兵马俑身上的残彩早就消失不见了。
白色花朵是为何物?陶俑保护迫在眉睫
时移世易,随着我国对文物保护的意识逐渐加深,能用于研究文物的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研究人员透过显微镜发现的兵马俑上附着的像白色花朵一样的微生物究竟是什么?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一种会给文物带来危害的霉菌。
生物病害一直是侵害文物的一个大麻烦,微生物病害则是麻烦中的麻烦。
这当中以地衣和真菌类的危害性最大。
兵马俑身上附着的白色花朵就是一种遇到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会疯狂生长的霉菌,它曾在陶俑身上形成了白、灰、黑、青等颜色的污斑。
即使清洗,这种污斑也无法完全去掉。
想到这里,当时参与考古的专家感慨不已,亦有自责之心,深感自身有错,没能及时对文物加以保护。
他们唯有更加专心投入到钻研防治霉菌侵害工作中去。
一般而言,温度和湿度是培养真菌的关键,温、湿度越高,真菌越能快速繁殖。
1988年底,三号兵马俑坑开始发掘,到第二年开春后,温度逐渐上涨,三号俑坑中的霉菌便按捺不住似的开始快速生长。
坑内墙壁上、地面以及陶俑表面开始出现以白灰色为主的肉眼可见的霉斑。
考古工作者每每发现霉菌形成,便会立即开始清扫,但清理后不久,这霉斑又会继续长出来。
兵马俑出土后颜色本就难存,在碰上这霉菌侵蚀,颜色更是模糊不清了。
为了对三号坑中的兵马俑进行抢救,防治霉菌侵害,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了霉菌生长的原因。
其一自然是与空气温湿度有关。
空气温度在25-30℃,相对湿度90%以上的环境最适宜霉菌生长。
其二,经检测三号坑壁的酸碱度呈弱酸性,适合霉菌生长。
其三,三号坑周围的有机质沉积较多,这对霉菌来说是很好的养料。
其四,游客活动增加了三号坑周围空气中的微生物含量。
确定了这几点,专家们就有了抑制霉菌生长的突破口。
他们先对这些霉菌进行采样检验,确定了霉菌的种类,发现其中共有黑曲霉、青霉等九种霉菌。
根据这些霉菌的特质,专家们开始选择并制作适合兵马俑的防霉剂。
最终,合成出了一种使用方便、防霉效力高,对兵马俑不会有损伤,对人体来说毒性极低的防霉剂。
这一防霉剂的产生,对抑制文物霉变有着巨大的意义,对保护兵马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抑制了白色花朵的生长后,专家学者对兵马俑的保护修复行动还未停止。
兵马俑既有其原本的颜色,那究竟是何种颜色?现有技术是否能够保留其原始颜色不使消散呢?
陶俑曾经鲜明艳丽,失色原因还有哪些?
曾参加过秦俑考古队的袁仲一先生对不同兵种、不同个体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进行过仔细研究。
他发现,兵马俑中的步兵、车兵、骑兵的铠甲制式统一,推测是由政府发放的。
而兵种和地位都相同的士兵,他们所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较为相同,铠甲片都统一是褐色,甲带则为红色。
不过,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时期秦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士兵们应征入伍后,除了铠甲是政府统一发放之外,其他的衣服都是由士兵自备的。
也就是说,普通兵士的衣服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选择。
对比观察兵马俑中的兵俑身上残存的颜色,也能印证这一点。
兵俑的铠甲里面着上衣、下衣、护腿、围领等,大部分兵俑这些部位及袖口的颜色互不相同,色彩多样。
据统计,秦陵兵马俑的服装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其中绿色最多,白、黑色最少,未发现黄色。
这说明工匠们在制作兵俑时很注重整体色彩的搭配——兵俑如果上衣是绿色,那它的裤子就大概率是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若上衣是红色,那兵俑的裤子便是深蓝色或浅绿色。
要是有一个兵俑穿着绿色长衣,那它的领口和袖口必是朱红色。
可以想像,兵马俑原本的颜色有多么的鲜艳明亮。
除了文物在发掘出土时形态发生变化这一要素之外,还有哪些原因造成了陶俑颜色消失甚至上面的彩绘脱落呢?
从1990年开始,西安秦俑博物馆就与国外的有经验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合作,开始了对秦兵马俑彩绘的长期保护研究。
经过多年大量的实验,专家们最终确定,陶俑彩绘底层和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古代工匠们用于陶俑上作彩绘的颜料则大多为天然矿物颜料,彩绘颜料粘合剂为动物胶。
研究确定,陶俑彩绘损坏脱落的主要原因是颜料粘合剂因环境变化等因素效力逐渐减弱,同时,用于制作彩绘的底层原料的生漆对失水非常敏感,一旦发生干燥过程,底层便会剧烈收缩,引起起翘卷曲,从而造成整个彩绘层脱落。
探求史料,我们也能从中找出影响秦陵兵马俑彩绘脱落的因素。
一是兵马俑曾经被水浸泡过;兵马俑建成后骊山发生过几次山洪,不可避免地,俑坑内进过大量的水,陶俑也被长时间浸泡在水中。
二是兵马俑遭受过火焚;项羽入关时曾攻入秦始皇帝陵,燔其宫室营宇,始皇帝陵内的许多建筑物和地面都有被火焚毁的痕迹,而兵马俑陪葬坑距离秦陵不远,同时被放火焚烧的可能性很大。
陶俑被水淹、被火烤,再加上深埋地底两千多年的消磨,身上的彩绘必不会像初塑时那样完好如初。
内外专家联合研究,陶俑颜色修复工作
为了不使弥足珍贵的兵马俑继续遭受损坏,我国基本没有对兵马俑坑再进行大的挖掘。
如今我们已经看能到秦陵兵马俑的全貌,观赏当年一统六国的秦朝大军的气魄。
那些已经发现发掘的兵马俑颜色脱落的情况无法改变,现在和未来我们能做的就只有鉴赏、保护、理解。
对于秦俑的保护,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可供我国专家借鉴,他们也只能摸索着行进。
1999年,我国对陶俑彩绘的保护方法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
那时,二号坑出土了10件跪射武士俑,专家们在这些陶俑上用了新研发出的加固保护方法之后,这10件陶俑的颜色竟然真的大面积留存了下来。
可以看到,这几位武士的发髻和发带处皆为红色,面部是粉红色,领口和上衣是粉绿色,手为粉白或深红,腿为粉绿或深红。
专家们研究出的保色方法主要是两种: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保护方法和单体渗透、电子束幅照固化加固保护方法。
他们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应用在陶俑上,果真有了效果。
有趣的是,当年出土的跪射俑中,有一个极其特别的绿脸俑。
有了彩绘保护方法,这件绿脸俑的奇特造型恰巧被保留下来,展现于世人眼前。
绿脸俑的头发、胡须、眼瞳都是黑色,唯独脸是绿色的。
在已经发掘的兵马俑中,唯有它这么一个独一无二的绿脸。
至于这个绿脸俑为何样貌如此独特,目前还没有研究结果。
后来,陆续还有一些陶俑如百戏俑等也用上了这一保护方法,其保色效果十分良好。
兵马俑彩绘颜色的保护成功,既再现了秦陵兵马俑的风采颜色,又给现代学者研究秦朝彩绘工艺、服饰颜色、颜料成分等提供了切实的资料。
但是,这一技术还不能全面应用到新出土的兵马俑身上。
因为要采用这种彩绘保护新技术来保护彩俑,需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首先要在陶俑刚一出土的几分钟内,连同它表面的泥层和污垢等一起进行加固处理,然后要把它迅速转移到恒温恒湿的环境中进行修复。
这一过程十分细致而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士和时间。
在剥离表面泥土时,专业人员要轻微谨慎、全神贯注、一粒一粒剥离陶俑表面的泥土,这样才能保证在分离泥土的同时彩绘层不从陶俑上脱落。
一位专业人士一天只能做一寸左右的距离,而光是这样做完一件俑,就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
因此不能大规模推广实在是情有可原。
但专家学者们没有停下保护文物的脚步,国家也对文物保护有了更多的支持。
通过与国内外相关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合作,交流新技术,讨论新进展,开展各项研究合作等行动,完善了保护文物的步骤。
秦陵兵马俑彩绘保护的新思路、新技术已经走上了科学道路,并将不断往前探寻。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秦陵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技术和理论也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了,越来越多的秦俑可以放心出土并得到有效保护。
到那时,全世界人民将能看到更加让人惊叹的秦陵兵马俑的万千风采。
参考文献
陈锋仪编.秦汉故里陕西 1[M].2015龚钰轩.文物保护概论[M].2020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学研究[M].1996刘靖戎,陈天荣,周宇主编.美术鉴赏[M].2013殷建强.知识就是力量.秦兵马俑失色之谜.2005, 11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