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5日,位于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的圣何塞铜矿发生塌方事故——33名井下作业的矿工被困地底,垂直深度700米。
事故发生后,33名矿工躲进井下避难所,缩衣节食熬过了艰难的69天,最终得到救援,无一人死亡。
这场绝境逢生的神奇事件,又被称作智利奇迹或21世纪奇迹。
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历过这次劫难之后,33位幸存者的生活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他们尊重得之不易的生命,更相信人定胜天的奇迹。
圣何塞矿难5年后,墨西哥导演派翠西亚里根将它搬上大银幕,以影像重现了这段震撼人心的过往,让我们看到了一场死地求生的生命奇迹。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地心营救》(The 33)。
和所有据实改编的影视作品一样,《地心营救》也是一部结局早就众所周知的电影。
要想拍好这类题材的电影,一定要做到过程大于结果。
导演派翠西亚在故事中同时开启了两条线,设置了两种视角。
一个是深埋地下700米,焦急等待救援的矿工生存线;一个是阿塔卡马沙漠矿洞入口,刻不容缓展开救援的营救小组线。
两线并进,穿插叙述,很是抓人眼球。
2010年8月5日这一天,在有着世界干极之称的阿塔卡马沙漠之中,一座叫做圣何塞的铜矿即将被世界所知。
这一天,33名矿工正在地下700米的矿洞作业。
伴随着一声轰隆巨响,铜矿发生内部塌方,碎石如雨点般落下,瞬间堵满逃生出口。
万幸的是,塌方过程中矿工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撤离,并未造成人员死亡。
能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全身而退,绝对算是一个奇迹。
躲此一劫后,众人惊魂未定,任谁也不曾想到——灾难电影中出现的场景,竟一五一十发生在了自己身上。
但比电影更离奇的是,没有一个人在这场山崩地裂中死去。
活下来只是一时侥幸,活下去才是长久之计。
33人躲进了为应对突发事故而建的井下避难所,这里设有通风口,室温保持在32至36,有少量维持生命的水和食物。
但对于33个被困者来说,这些补给简直是九牛一毛。
33人深处地底,既没有与外界联系的设备,也无法得知救援是否已经展开。
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
只有活下去,才有逃出去的可能。
与此同时,外界也迅速展开了救援。
矿业部长劳伦斯亲自请缨,带领救援小组火速奔赴事故现场。
即便是得到专家近乎不可能成功的推论后,劳伦斯依旧没有放弃计划,押上了微乎其微的1%可能性。
他要不惜一切成本代价,救出这33位为人夫、为人父、为人子的被困矿工。
在一片未知的初期,救援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劳伦斯只得摸着石头过河,竭尽所能推进援救进度,刻不容缓。
当前,劳伦斯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被困矿工是否还活着,有多少人活着?二是如何定位深度和位置,以第一时间打通塌方障碍石体。
地下矿道纵横交错,加上外力破坏,既复杂又脆弱。
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二次坍圮,对幸存者和救援来说,都是毁灭性的。
地上分秒必争,地下度日如年。
在救援者眼中,时间变得比以往更快更珍贵。
而在受困者面前,时间却漫长得仿佛停滞一般。
不知不觉,400个小时已经过去。
33名矿工每天靠着一口牛奶、一块饼干,硬生生扛过了16个日夜,即将步入缺水断粮的绝境。
或许,生命就该在此止步了吧。
在某种特定处境下,击溃一个人的不是伤痛和饥饿,而是反复燃起而又反复浇灭的希望,何况是生死攸关这种大事。
转机出现在第17天,当钻头打穿井下避难所岩壁的那一刻,微弱的光从头顶照进来,照亮了33个将死之人的身体和灵魂。
这一刻,所有煎熬和等待都是值得的。
他们要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没有放弃希望,拼尽全力活了下来。
33位幸存者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我们还活着。
简短一句话,道尽了他们所有的情绪和感想,真实而热烈。
他们把纸条塞进钻头,将这一生命的奇迹讯息带离地下700米,带上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带进救援者和亲属的耳中。
确定目标后,剩下的事情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救援队通过长管,为33人运送食物补给,足够他们支撑到重见天日的那一刻。
肚里有了粮食,心里有了希望,矿工们也就不再惧怕什么。
他们耐心等待着救援到来的那一刻,也无比期待着与家人重聚的那一刻。
由25个国家组成的救援团队挺近阿塔卡马沙漠,在圣何塞铜矿顶部轮番昼夜施工,凿出了一个直径70厘米的生命通道,直通地下700米,于2010年10月13日上午9点左右,将33名矿工全部救出。
33人,700米,69天。
这些数字毫无关联,但若放在一起,就是一场生命的奇迹。
和《后天》、《活火熔城》、《完美风暴》这些灾难电影不同,派翠西亚的这部《地心营救》并未对灾难场景进行过多着墨,反倒是把重点放在了人文情怀方面。
这样处理剧情会显得很平,但却很真。
总体来说,《地心营救》是一部节奏十分南美化的电影。
它以两条线索、两层视角还原重现圣何塞矿难来因去果,让我们看到大难酿下悲剧的同时,也看到了大爱铸造的奇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