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镐遗子/书文;头条号/睁眼看西安
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有秦始皇陵,是祖龙秦始皇的陵墓。
之所以称秦始皇为祖龙,皆因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真龙天子。
关于秦始皇的陵墓,史载:"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所以历来是盗墓贼眼中的天子第一宝库。
【秦始皇陵】
对于秦陵考古文史专家也想一探究竟,而最为狂热的当属大名鼎鼎的郭-沫-若老夫子,幸被周公所阻止。
更有传言,挖秦始皇陵,东瀛鬼子给国人挖坑,说可以提供技术支持,而且分文不取。
每隔数年,所谓的专家学者就要叫嚣一次秦始皇秦陵陵和武则天乾陵挖掘一事,无非就是打开秦始皇陵,年门票收入25亿元。
打开乾陵,珍宝有500吨。
真不知道专家这些数据怎么来的?
秦始皇陵墓为丞相李斯设计,章邯监工,70万人修了40年。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满之。
【秦始皇陵】
因墓中珍宝无数,所以以防盗保密所需,将修墓之人全部灭口。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墓中更有精巧防盗设施,陵中设有暗弩、陷阱,触动机关时,非死即伤 。
地宫的水银,形成毒气,令人防不胜防。
《史记》记载:秦始皇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霸王项羽】
就是有这么强大的防盗措施,秦始皇陵依然被盗多次。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攻入关中后,大规模破坏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毁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
而《水经注》记载: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
依次所看,项羽盗挖秦陵,陪葬品用30万人,运了一个月依旧没有运完。
第二次盗挖秦陵,见于《汉书·刘向传》记载,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臧椁。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结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着火把到地洞中去寻找,不料竟然走进了秦陵地宫,引发大火,将秦始皇的棺椁烧掉了 。
而《水经注·渭水》也作了补充: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依文献所书,放羊小孩火烧秦陵的大火烧了3个月还没有熄灭。
第三次盗挖秦陵还是见于《水经注》关东盗贼销椁取铜。
说的是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克长安,将除了汉文帝霸陵以外的所有20座西汉皇帝、皇后陵在短时间内发掘一空,赤眉军盗掘秦始皇陵,为了取铜铸钱、将秦始皇的铜椁熔化掉了。
第四次盗挖秦陵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曩代帝王及先贤陵墓靡不发掘,而取其宝货焉......又使掘秦始皇冢,取铜柱铸以为器。
说的是魏晋时期,后赵统治者石虎又盗掘秦陵,盗出了陵中铜柱,为了取铜铸钱、将秦始皇陵的铜柱熔化掉了。
【黄巢】
第五次盗掘秦陵,出自明朝《骊山记》云:始皇陵内城周五里,旧有四门,外城周二十里........右门石枢犹露土中,陵高可四丈,项羽、黄巢皆尝发之。
"这个说的是唐末起义军领袖盗挖秦始皇陵的事情。
第六次盗掘秦陵出自,《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
这个是说的是五代初期,镇守关中的节度使温韬以筹军饷为名,将辖区内皇陵挖了个便。
温韬这个人在盗墓界是祖师爷,人称盗墓狂人,电视剧《不良人》中美名其曰:盗圣。
李世民的墓都被其盗掘,想来秦始皇的墓也不会放过。
【温韬】
第七次秦陵被盗出自《宋会要辑稿》:开宝三年九月六日,河南府京兆、凤翔府耀州上言,先准诏,检校历代帝王陵寝,内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唐高祖、太宗、........陵曾经开发。
诏:每帝制造礼衣一幅,帝服一袭,具棺椁重葬。
仍令逐处长吏,严洁致祭。
这个事说的是秦始皇陵宋代已被盗,宋太祖开宝三年下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并未秦始皇制作帝服,从造棺椁,派人祭祀。
第八次盗掘秦陵出自传说:说的是清光绪年间,骊山暴雨,秦陵塌陷,被人称白狼的土匪头子盗出了一批宝物。
官府获悉将洞口用实物封死不留痕迹,严加看护,防止再次被盗。
【刘镇华】
第九次盗掘秦陵,说的是民国初年,镇嵩军刘镇华主政陕西期间,当时东陵大盗盗挖慈禧太后陵墓的孙殿英就是镇嵩军第五混成旅旅长,刘镇华盗秦陵的手法和孙殿英盗清东陵如出一辙,也是以军事活动为名,在外围拉上警戒线,对外称是修筑军事工地,行盗陵之实。
但是正史无载。
第十次盗挖秦陵和第九次一回事。
说的是冯玉祥大将孙连仲赶跑刘镇华,也曾在秦陵上挖战壕。
至于秦始皇陵墓是否被到挖过,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考古工作者在秦陵发现了盗洞。
盗挖是否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自古有男盗女娼一说,盗特指盗墓。
至于流传挖了秦始皇墓,每个中国人分一千块钱,试想国人还没有到穷疯了挖祖坟的地步。
秦始皇修建的兵马俑和长城至今每年还在为国家创收数亿资金,所以翻身不忘我们党,致富不忘秦始皇。
秦始皇身为祖龙,还是不挖的好。
《睁眼看西安》是丰镐遗子创建的西安本土人文地理自媒体。
不说大事,只言小事。
刨根西安,问底长安,睁开眼睛,拿出手机,告诉你一个不为人知的老长安,如需转载,敬请署名。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