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解 > 10大人类未解之谜 >

上海这些人身穿80斤服装设备在地下8米的管道内作业城市蛙人在高温中疏通地下动脉

时间:2024-08-17 07:48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未
【未探网探索分享】

上海这些人身穿80斤服装设备在地下8米的管道内作业城市蛙人在高温中疏通地下动脉

队友帮蛙人李桂忠穿装备

城市地下动脉和人的毛细血管一样,是需要日常清理的,如果不坚持养护,到了台风暴雨天就会出现堵点,从而影响城市正常运行。

于是,一群特殊的城市蛙人应运而生,他们潜入地下,搬运垃圾、养护管道,发挥着机器无法替代的作用。

这份艰辛和不易,不为常人所知。

7月4日,上海拉响今夏首个高温橙色预警,走近这群蛙人,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劳作时刻。

在黑暗闷热的城市下水道里,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地方,有这样一群职工在默默坚守。

设备上身一分钟就出汗

上海这些人身穿80斤服装设备在地下8米的管道内作业城市蛙人在高温中疏通地下动脉

蛙人李桂忠正准备下井作业

绳子系紧,上机器!检查密封情况!在烈日暴晒的华展路上,鲁小军打开封闭的窨井盖,为即将下井的蛙人李桂忠进行最后的监护工作。

完成所有安全检查后,同事们将两块重约30多斤的铅块套在了李桂忠的潜水服上,这也预示着下井作业正式开启。

很多人并不清楚,这群穿着奇怪的人到底是干什么的。

甚至一度觉得,他们大概就是去潜水的。

殊不知,这是一群特殊的潜水员,他们承担着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各条下水道中的清洁、疏通作业。

就犹如人的毛细血管一样,如果不坚持养护,到了台风暴雨天就会出现堵点,从而影响城市正常运行。

根据规定,城市蛙人单次作业不得超过两个小时,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只能单人作业。

因此,蛙人们除了需要考出潜水证之外,还要考取有限空间作业证,以此证明自己具有在封闭环境下作业的资格。

上海这些人身穿80斤服装设备在地下8米的管道内作业城市蛙人在高温中疏通地下动脉

同事正在为蛙人穿戴特殊潜水服

他们身上的服装设备也特别有讲究,仅潜水服穿起来差不多就要30分钟,而且需要四个人同时提供帮助——一个辅助穿装备、一个辅助整理气管和安全绳,一个辅助看管供气设备,另一个专人负责指挥协调。

更让人吃惊的是,整套衣服重达40多斤,头盔为钢制品,潜水服为胶制品,外加用来稳定的铅块,整套装备上身几乎就是80斤的重量。

恰逢上海拉响今夏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室外气温直逼37℃,人光站着都能冒汗,更别说套上这么重的服装和设备。

夏天把这套服装穿上身,身上就没一寸是干的,只要一分钟,就能让你泡在汗水里。

李桂忠说道。

而到了寒冬腊月里,挑战他们的则是寒冷的天气,以及冰冷的管道水。

所以,高温和严寒,对于蛙人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

在黑暗中摸着作业

挑战更大的是在下井之后。

因为作业环境的特殊性,这个行业的员工队伍数量一直不算多。

一旦下井,水底四周就是漆黑一片,只能靠蛙人们用双手、凭感觉去摸索。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不少淤泥、沙土、纸浆等垃圾堆积着,有些污水井还散发着难闻的臭味,需要他们去完成垃圾清理、搬运、管道养护等各种工作。

在井下,最担心的是水泵抽水引起的水流变化,这种冲击可能会让蛙人的身体失去平衡。

从下井到出井,我们是不说一句话的。

从业30多年,蛙人宋建军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而他也是李桂忠的师傅,在宋建军手中,他先后带出了近百位徒弟,可以说是这个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和亲历者。

上海这些人身穿80斤服装设备在地下8米的管道内作业城市蛙人在高温中疏通地下动脉

下井前必须套上30多斤重的铅块

说不怕,那是假的。

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脚踏实地干下去。

宋建军坦言:对于刚入行的蛙人来说,胆要大、心要细,不讲个人英雄主义,必须依靠团队合作。

据悉,蛙人所有的语言信息都靠安全绳索来传递。

比如,在这个团队里,拉一下,就意味着需要铁线增援;拉两下,则表示可以进行送泥作业……这些通过绳索传递的信息,是只有蛙人班组自己才能够读懂的特殊语言。

而每一位下井的蛙人都将安全交给了自己的队友,因此,对于他们来说,一旦分到了一个班组,所有的组员就成为自己的家人。

我们虽然没下井,但完全不能分心,要密切关注井下的一举一动,随时做好下井增援的准备。

鲁小军直言,即便是干了几十年的老法师,也必须将每次作业当成是自己的第一次。

机器无法取代他们

据了解,蛙人们大部分的下潜深度在5米左右,而最深的时候,则需要下至地下近8米的管道内工作。

别说作业了,光是水压就让很多人承受不住。

宋建军坦言。

所以,通过一次次摸索,大家都在积累经验,更是要利用各种无水时段,下井熟悉环境,掌握技能。

水里压强大,下潜速度一定要慢。

下面除了自己的呼吸声,什么声音都听不见。

记住爬梯是放在哪边,要学会根据梯子来找方向。

这是宋建军从业30余年来积累的各种经验,他将这些救命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自己的每一位徒弟。

有人会说,在机械化智能化的时代,这些蛙人是不是也会被取代。

宋建军表示:或许机器可以分担一部分工作,但在这些特殊的环境下,至少在目前,蛙人所发挥的作用终究是无法取代的。

目前,宋建军所在的上海昌源市政共有约40多名城市蛙人,年轻的20多岁,年纪大的40多岁。

每天,他们都奔波忙碌在上海地下的动脉里,而为了尽可能减少对道路通行的影响,这些作业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进行的,一直要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

如今,全国范围的城市蛙人也仅有几千人,而在上海,更是只有区区一两百人。

他们大多数时候都隐藏在地表之下,只有在夜半阑珊,车流稀少之时,才能偶然在马路上见到他们的身影。

正因为有了这些蛙人,我们的城市管网才能如此健康、通畅。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