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传国玉玺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似乎很可笑,不论是影视剧还是古籍都说明玉玺是春秋战国奇宝和氏璧做出来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和氏璧自然就成为其囊中之物。
《录异记》中说,秦始皇为了彰显天下至尊就将其做成了传国玉玺,李斯还在上面刻了字。
然而《录异记》这本书是一本记录奇闻异事的书籍,也就是说书中这段关于传国玉玺的说法并不可靠。
真正的正史《后汉书》以及《册府元龟》则说:
传国玺,其玉出蓝田山。
一边是野史杂文,一边是正史记载,肯定选择相信正史中的记载。
不过孤证不立,如果就这样下了结论恐怕难以服众。
其实不用从历史记载中寻找答案,仅从和氏璧的名字就可以断定无法做成玉玺。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壁字。
何为玉璧?玉璧是六瑞之一,是一种中间穿孔的扁平圆形玉器,《尔雅·释器》中有详细的记载。
虽然玉璧很早就已经存在,但真正的发展高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玉璧已经不再是专用的陪葬品,很多时候是用来当作佩饰。
因此玉璧都比较薄,基本在1厘米左右。
就拿1977年在古墓中发现的战国鲁国大玉璧,外径虽然达到了32厘米,然而测量厚度也仅有0.6厘米。
按照历史的记载,和氏璧应该也是一块大玉璧,参照这块出土的玉璧来看,厚度最多也就1厘米。
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1厘米的厚度如何做成传国玉玺?即便是汉唐之前的玉玺个头很小,可以挂在腰间。
然而1厘米的厚度,即便是可以刻字,却也无法制作抓钮。
没有抓钮的玉玺就没有着力点,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不说,放在印泥里后也很难拿出来,还很容易将印泥沾到手上。
所以我们看古代的玉玺,正上方还要雕刻一个抓钮,一般为龙形。
有了这个抓钮才能有着力点,使用起来才会方便。
当然了,古代有中间空心且很厚的圆形玉器,可这样的玉器不能叫壁,而是叫琮。
因为玉器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工具,不论是玉琮还是玉璧,都有严格的规定。
就好像古人讲究的辈分一样,绝对不能乱。
所以综合所有的情况来看,以和氏璧的厚度是绝对不可能做成传国玉玺的。
那么剩下的唯一解释,也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蓝天山玉。
不过如今人们已经并不关心传国玉玺究竟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方玉玺的下落才是重中之重。
从目前能查阅的所有资料来看,玉玺现在最可能在什么地方?
史书上说秦灭以后刘邦得到玉玺,之后一直流传经历了汉、三国、晋、隋以及唐这几个朝代。
然而唐朝末年玉玺落入后唐李从珂的手中后,被石敬瑭一把火烧了宫殿,从此玉玺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中。
之后的朝代都费尽心思寻找玉玺的下落,可都是一无所获。
偶尔出现消息,却发现都是赝品。
此后一直到如今,一直都没有传国玉玺的下落。
虽然从历史的典籍中可以查询到玉玺流传的脉络,但有一件事一直让人怀疑。
玉玺第一次丢失,乃秦始皇东巡路过洞庭湖时,在湖中遇到狂风大作,始皇帝害怕湖神掀翻龙舟,不得已听从李斯的建议将玉玺丢入湖中。
可奇怪的是,几年之后又有人将玉玺献上,史书说:传国玉玺复归秦。
这显然不合理,要知道洞庭湖古称八百里洞庭,不仅面积大,而且水也深。
一般水位就是30米左右,更别说湖中央的水深。
在古代没有任何定位、探测以及潜水设备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找到传国玉玺。
如果史书所说属实,那么一定是始皇帝为了掩人耳目。
要知道当初制作玉玺的名头就是受命于天,若一直找不到玉玺,必然会动摇其统治。
所以传国玉玺很可能还留在洞庭湖底。
至于后世流传的玉玺,应该就是始皇帝用来掩人耳目的替代品。
不过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始皇帝不惧鬼神,不然在湘山祠的时候也不会赭其山,以此来惩罚舜帝之女,尧帝之妻的湘神因为放出大风,使得始皇帝不能渡的罪过。
所以,连上古的尧舜二帝都不放在眼里的始皇帝,怎么可能害怕湖神?
这个反驳看似很有道理,可似乎忘记了一句话叫好汉不吃眼前亏,要知道始皇帝当时乘坐龙舟行驶在湖中央,突然狂风大作的惊吓之下,即便始皇帝不惧鬼神,也要先保住自己的性命吧。
同时,秦始皇赭其山的行为,更加证明了他是个相信鬼神,却并不惧怕鬼神之人。
所以最终的答案依旧如此,真正的传国玉玺应该就在洞庭湖底。
参考资料:《史记》、《后汉书》等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