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是一样。
今天,人死了都会送到殡仪馆火葬。
古代,人死了则是埋起来。
那么,梅河口的古代人死后如何处理呢?
埋在高山上的石头里!
土葬
对于躯体的纪念,中外几乎一样。
古代,为了保留躯体,大多实行土葬,流行于世界各地。
在土葬的时候,一般是把人的遗体先装在棺材里,然后再把棺材埋于土中,墓碑(墓志铭)或有或无,有的地方只立坟头石,并无文字。
古代地多人少,实行土葬毫无争议。
近代中国随着土葬人数的增多,占用了大量的农田。
所以,中国近代已经禁止土葬,实行土葬。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实行水葬、天葬。
记得有一个地区的天葬方式非常奇特。
亲人故去后,家属将他背到山上,然后飞鹰啄食,将肉叼走,仅仅留下尸骨。
曾经有一个纪录片,描述了这个场面。
高山上满是尸骨,让人不寒而栗。
与这些葬人的方式不同,梅河口市的古人大多埋在石头里。
石棚墓
考古学上管这种方式叫做石棚墓。
这种墓穴大多建在山上,大多分布于哈达岭山脉,海拔500米至600米高的山冈顶部或山脊上,其范围东起新开岭碱水北沟,西至鸡冠砬子。
以3块至4块板石半埋半裸立砌并围成墓室四圹,上覆以体材较大的石板封顶,四周呈现出宽大的棚檐,墓室铺有底石。
构筑石墓的石材多为花岗岩石,石材均经加工,呈较规整的长方形或方形。
考古学家在梅河口市出城向东南行十数公里,辉发河上游,一片山水相连的区域,发现了大量的石棚墓群,东起碱水北沟,西至鸡冠砬子。
这些石棚墓是什么年代的呢?专家勘测,应该是战国春秋时间居多。
那么,为啥梅河口市的古代人群用石棚墓呢?
石棚墓
这与梅河口市周边的特殊地貌有关系。
1、对于逝去亲人躯体的留存,从古自今,人们都很有感情。
公众普遍认为,只要保留住躯体,就相当于留存住了灵魂,能够有个念想。
2、特殊地形,导致梅河口及周边地区的辉发河上游,山地较多,石头较多,为修建石棚墓提供了便利。
在考古调查时,石棚墓修建的十分考究,石棚墓两侧壁石多是一块长石板,有的为两块石板相接,个别的还有两层壁石。
上面用大石板封顶,四周露出宽大的棚檐,下面铺有底石。
为了使石棚墓更坚固,有的两侧壁石的下部或一端凿有对称的凹槽,以便嵌入底石或端石,个别石棚墓周围砌有护坡石。
有的石棚墓门前两边还立有石板成为通道,整座墓葬形体结构显得更加严谨、稳定。
3、这种习俗大多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后代逐渐减少。
考古学家认为,这种现象也很好解释,随着石棚墓的增多,山顶的好地方逐渐减少。
同时,梅河口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也越来越多,而中原则实行土葬居多,这样梅河口市,就由石葬逐步变为土葬。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