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解 > 地球上5大未解之谜 >

新华网评:别轻信暑假最可怕的忽悠

时间:2024-12-27 16:10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未阅读
【未探网探索分享】

新华网记者 张漫子

一到假期,大量xx暑假最可怕的视频、文章就占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

本是无忧无虑的快乐暑假,怎么就可怕了?

配上氛围紧张的背景音乐,一些所谓资深人士在短视频、营销号里情真意切地提醒家长,暑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不怕同学是学霸,就怕学霸过暑假……视频下方的链接里显示,相关资料、课程已售出上万套。

新华网评:别轻信暑假最可怕的忽悠

以关爱之名、行恐吓营销之实,贩卖焦虑实为带货、卖课,成为一些个人和商家屡试不爽的生意经。

据第三方机构数据,抖音教育创作者整体规模增幅超90%,持续高速增长。

一些所谓的牛娃家长纷纷运营自媒体账号,现身说法,鼓吹教育成功学。

还有不少自称高考状元985名校毕业的家长,看似分享升学政策、教育理念,实则带货绘本、玩具等。

自媒体、营销号惯于一切向流量看,散播惊悚命题,炮制吸睛观点,在互联网掀起一波波焦虑浪潮。

家长们对这些焦虑刺客显然还没建立起免疫。

一方面,这些恐吓营销本身就是商家为家长量身定制的营销手段。

他们在家长群体中制造你不让我辅导你的孩子,我们就辅导你孩子的竞争对手的恐慌,精准戳中家长痛点。

加上平台推送、算法推荐,扑面而来的渲染很容易让家长产生一种错觉:再不补习,孩子就要废掉了。

对孩子未来的焦虑,叠加对自己失责的恐惧,有多少人能不上头、不迷糊?

另一方面,恐吓营销的确有发挥效力的土壤。

我们看到,对教育观、成才观的歪曲仍普遍存在。

为什么将教育比作赛跑,教育分什么输和赢,面对铺天盖地的煽动,家长们往往很难独立思考、保持理性。

既然知道前面是坑,当然不能再被那些刻意制造的焦虑牵着鼻子走。

营销套路,得治理!

对此,教育部曾给出明确回复:指导各地清理打着名校父母旗号制造教育焦虑的行为,对编造虚假信息、渲染升学焦虑等恶意炒作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重拳出击。

认知偏差,要修正!

被焦虑困住的家长,不妨尝试转换视角。

社会是个大课堂,有字之书要读,无字之书也要读。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应当被尊重。

少一些焦虑攀比,多一些淡定从容,少关注别人家的孩子,多欣赏和发现自己的孩子,也许能收获更多。

成才渠道,需拓宽!

一个成熟的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多维的,在求学阶段的人才评价也不应单一。

不要让刷题比分数成为华山一条路,社会和家长都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