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知了
编辑|t
2008年,连云港博物馆推出了千古之谜——凌惠平专题陈列,引来了众人好奇。
大家纷纷前往博物馆,一睹2000余年前湿尸凌惠平的芳容,试图去揭穿西汉古尸凌惠平的不腐之谜。
凌惠平
其实,千年古尸凌惠平的出土还源于一场公路建造,挖掘机师傅意外挖出了大棺木,拉开了人们对女尸凌惠平的种种探索。
连云港出土汉代古墓
2002年7月7日中午,天气十分炎热,连云港文管办鲜有人前来,工作人员闲来无事,不少人昏昏沉沉地睡了下去。
可就在此时,文管办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自称是工地负责人,在双龙村建造一条公路,意外挖出了神秘棺板。
当时,工作人员孙亮正忙着处理资料,连忙接待了此人。
他见此人衣衫革履,谈吐良好,意识到对方所言并非夸大。
特别是当听闻这极有可能是一座古墓时,心急如焚。
又得知棺椁已遭破坏,更是让他着急不已。
尽管他尚不知这是一座怎么样的古墓,可听到文物遭到破坏,他立即将此事上报给文管办领导和博物馆馆长周锦屏,随后就匆匆跟着负责人来到现场。
到了事发地后,孙亮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古墓,只可惜棺椁遭到了严重破坏,棺盖上有一道长长的划痕,这是咋回事呢?
原来,连云港海州区有一座石棚山,有记载苏东坡曾在这里登高赋诗,当地政府决定将其打造为旅游景点。
但开发旅游景点容易,可想要吸引人前来,交通一定要便利。
海州区政府当即规划了一条公路,一旦这条路建好,那可大大减轻附近人群的交通压力。
7月份时,工程已推进至双龙村附近,尽管天气炎热,可工人们仍挥汗如雨的干了起来,为了赶工期每天都要加班加点。
这一天,挖掘机姜师傅正在驾驶着机器挖路基,可挖着挖着就听到砰的一声。
姜师傅以为挖到了一块大石板,有些好奇,路基上怎么会有这个东西?不过他并没有在意,继续开挖下去。
可再次一铲,挖斗十分沉重,他只好小心将这块大石板掀开,避免其影响道路修建。
然而,当大石板被挖上来时,姜师傅傻眼了,眼前这东西根本不是什么石头,也不是金属,竟然是一块平整的大木板。
一块木板怎么可能这么笨重?姜师傅连忙下车观察,只见这块木板上面刻有精美纹路,且质地十分坚硬,其表面有一层黑漆。
此时,附近工友也纷纷围了过来,看看姜师傅到底挖出什么东西。
一名眼尖的工友大喊道:这是棺材板,赶紧走开!
旁边众人听闻后,纷纷退避三舍,生怕触了眉头。
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棺材是不吉利的东西,不能随意移动,不然就会沾上麻烦。
棺材板的出土,让工人们已没有工作的心思,大家都议论着棺材中到底埋藏着什么人物。
姜师傅见事情是自己引来的,他连忙将此事上报给工地负责人。
负责人得知后匆匆赶往现场了解情况,又将此事上报给了文管办。
孙亮了解了情况后,又仔细看了看棺木,他隐约发现这是一座汉代大墓,其历史意义重大,先忙将此发现上报给领导,又立即请求警方保护好考古现场。
四座棺木引震惊
次日,连云港文管办和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抵达现场,此时考古现场已围满了看热闹的附近百姓,多亏了警方连夜看守,维护秩序,才没让考古现场遭破坏。
当看到墓葬一片狼藉时,专家们的心都凉了,但当务之急是对这处墓葬进行清理。
经过现场考察后,专家有了惊喜的发现,这是一个长方形竖穴,南北长为30米,宽为20米,深约五米,是一座夫妻合葬木椁墓,专家将其命名为海城双龙墓!
该墓地采用一穴、两椁、四棺墓葬形式,也就是说有四个棺材,其中北面为三口棺材,分别编为一号、二号、三号棺,另一具棺材单独放在南室,被命名为四号棺。
夫妻合葬墓并不奇怪,可两椁四棺这种墓葬形式就十分罕见了,专家查阅历史书籍,也没找到为何会有这种奇特安葬方式。
但能够肯定的是,这种墓葬多出现在战国至西汉时期,而能以这一墓制形式,多为非富即贵家庭,可能是一品大官或诸侯。
不过,这座古墓占地面积不大,且墓室内也没有放置木炭防腐,墓主人极可能不是王侯。
因墓室不是太大,很快专家就已清理完毕,只见这四具棺木上均涂满了黑漆,在墓室内还清理出了80多件陪葬品。
尽管这些随葬品和普通百姓比起来多很多,可相比诸侯的数千件陪葬品来说,根本不值一提,因此墓主人身份成为专家最为疑惑的问题。
为了能够弄清疑惑,专家决定对一、二、四号棺椁先开棺,看看能否从棺材内找出墓主人身份之谜。
经过数个小时的忙碌,三口棺材均已成功打开,这三具棺材为一男两女,其中一号、四号棺比较简陋,体积相对较小,可能是妾室。
地位最为尊贵的为二号棺男主人,此人头颅骨完好,颅内脑组织保存完好,且还从棺椁中出土了精美的铁剑等东西。
从这些出土的文物来看,墓主人虽有些地位,但想必官职不会太高,也没有多少家产。
在这些陪葬品中,专家出土了一些铜钱,看似这些铜钱不起眼,却能真实反映墓主人所处的年代。
一位对汉代历史精通的专家说道:这是五铢钱,汉武帝一统天下后发行的铜钱,这个古墓是汉代大墓确定无疑了。
此外,专家还发现了一枚铜镜,这类生活用品,古代时只有王公贵族有资格使用,这也预示了墓主人身份不一般。
墓主人是曲平侯?
可古墓时间已确定,专家们还是疑惑,墓主人到底是什么身份?
就在此时,一位眼尖的考古人员从二号棺棺盖板上发现了东公二字。
有人将东公和道教中的东王公东华帝君联系起来,毕竟汉初时道教十分盛行,民间普遍信奉黄老之学。
更巧合的是,东华帝君最早的记录是在汉代,难道此人想自我标榜东王公?
不过,更多专家认为,这个名字没有想象中那么神奇,可能墓主人名字中有东,东公是对其的尊称,墓主人生前身份应该比较尊贵,素有名望。
还有心细的专家从东公二字的写法中推断,这个棺木应该为西汉中后期至东汉时期。
原来,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汉初时隶书更像秦隶,但到了西汉中后期汉隶形成,其写法和秦隶有所不同。
而东公二字的写法更像是汉隶,因而墓主人生活年代范围再次缩小。
专家还从二号棺中出土了龟钮铜印,这是身份尊贵之人才有的印章,只可惜上面字迹已模糊不清,无法分辨墓主人身份。
但在墓主人为数不多的陪葬品中,专家还发现了一卷木牍,其字迹十分清晰,上面写着河南太守、东海太守等人派官吏参加墓主人葬礼。
这一发现让专家意识到,墓主人身份不会低于太守,甚至还会高出对方,不然太守不会派官吏前来吊唁。
而汉代时,太守为三品官员,那墓主人应该是级别在太守之上的官员,如丞相、司徒、太仆、太常等一二品大官,也可能是诸侯王。
可有一个疑问出来了,既然墓主人是一二品大官,应该是权钱双收的大人物,怎么才这么点陪葬品?
就在这时,木牍上的一段话引来专家重视,只见上面写着孤子曲平侯永顿首顿首,从这段话来看,墓主人极可能是曲平侯永的父亲,这意味着他本人应该就是曲平侯。
对木牍进一步研究,专家分析道,墓主人下葬时间应该为公元前25年至公元前15年之间,也就是说这座墓是西汉时期大墓。
连云港挖出过不少西汉墓葬,可墓主人多为郡守一类地方官员,从未有过身份为诸侯者,此墓葬出土让专家们大为兴奋。
露出一条大白腿
一号、二号、四号棺只有一层密封板,随着两千余年过去,这些棺椁已出现腐蚀痕迹,棺椁内还出现了很多积水,丝织类陪葬品因长期泡水已面目全非。
接下来,专家决定对三号棺木进行发掘,不过三号棺是挖掘机挖出来的棺木,自考古人员抵达后,棺木就被放在一边备受冷落。
不过,在场专家已对三号棺没有太多期待,只不过三号棺制式、规格比一号、四号棺要大上一些,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墓主人的结发夫妻。
但当三号棺木密封板去掉后,专家意外发现,里面竟还有一层密封板,且十分牢固。
大家这才意识到,恐怕这个棺材非比寻常。
因此时已是深夜,考虑三号棺很难打开,周馆长提议将其带回博物馆,次日早上再打开,众人均同意这一建议。
但在装车时,三号棺竟数次摔落,这让在场专家面面相觑,黑夜里大家不由得多想。
周馆长说:你们装棺要小心点,这可都是珍贵文物,就算棺木也弥足珍贵。
经过两个小时的折腾,三号棺这才被运到博物馆一间房内。
次日早上八点,考古队成员来到博物馆,大家期待着在这个棺材中能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随后,考古人员正准备打开第二层密封板时,普通工具根本没有用武之地,撬了半天也没能撬动棺材板。
无奈之下,专家又找来了一根钢钎,费了好大劲儿才撬开了5公分左右的缝隙。
专家透过缝隙朝棺木里面望去,只见棺木中存满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截类似莲藕的白色东西。
考古人员好奇,古人会在棺椁内放上众多生前之物,可多是金银首饰、书画等东西,怎么会有人将莲藕当成随葬品?
再者说,莲藕作为一种蔬菜,放置2000余年早已腐烂不见,怎么还会保存完好?
为了验证是否为莲藕,一名考古人员伸出手,想要摸上一摸。
可身边的同事立马叫了起来:别摸,露出来的是人的大白腿啊!
在场考古人员听了后大为震惊,2000多年前的古墓,怎么可能还有人腿?不应该早就化为骸骨?
千年女尸正式开棺
馆长周锦屏听到后,不相信这是人腿,可当他亲眼看到棺材内有未腐烂的尸骨后,连忙大喊道:快,快盖棺!
大家这才从失神状态大梦初醒,手忙脚乱重新盖上了棺板。
尽管当时外面40℃高温,可每个目睹大白腿的人背后冷汗冒出。
这具尸体到底是什么来头?为什么经历了岁月摧残,长年累月浸泡水中,尸体仍没有腐朽?
此时,大家不约而同想起了汉代女尸辛追的考古过程。
1971年,工程队计划在长沙市马王堆建造地下医院,以应对复杂的医疗情况。
可工程队在施工之时,地面突然坍塌,形成了一个大坑,且刺鼻的气体让在场人难以承受。
当时,有工人正在抽烟,大家发现这一气体竟然被烟头点燃,且火焰呈现蓝色。
工程负责人立马将这一事情上报长沙市博物馆,引来了专家的高度重视,经过考察发现这是一座汉代古墓。
次年一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考古队正式挖掘马王堆汉墓,3个月后发掘出了一个巨大棺椁。
这个棺椁的特殊之处是经过了4道防腐处理,且棺椁内存有大量液体,当棺椁被打开后,名为辛追的贵妇人遗体展露出来。
尽管已经过千年之久,可辛追五官依旧清晰,面容清秀,头发光亮,肌肉弹性好,四肢仍可活动,乍一看像刚下葬的新鲜尸体。
马王堆女尸辛追的出土,震惊了全世界,国内外政要人物、考古学者纷纷前来一睹其真容。
这之后,考古界就有了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的说法。
而湿万年说的就是湿尸经棺椁密封、棺液浸泡等可保存万年之久,其古尸内脏器官、神经血管等均保存完好,其研究价值比起木乃伊还高。
不过,自千年女尸辛追后,数十年来再也没发现湿尸,如今海城双龙墓再现湿尸,自然是引来了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
但专家事先并未预料双龙墓出土湿尸,因而没有提前准备相关容器,如果贸然将其取出,常温下尸体可能将瞬间萎缩,不利于考古研究。
周锦屏连忙请教了当年发掘辛追夫人墓的专家,决定将千年女尸放入盛有福尔马林的玻璃器皿中。
就在此时,双龙墓千年湿尸的发现也让江苏省文物局高度重视,并派出了顶级考古学者前来助阵。
在省里专家的建议下,三号棺被移入温湿度恒定的实验室内,调好了温湿度后,专家佩戴好防毒面具。
千年女尸完好无损
一切准备就绪后,下午三点专家们准时打开棺盖,只见一位仰面漂浮着的古尸完整呈现在大家眼前,只见女尸发出唉的一声,将大家吓了一跳。
不过省里来的老前辈却镇静自若,女尸之所以发出声音,还在于受大气压强,气体进入女尸肺部,再加上其声带完好无损,这才有诡异声音,众人心这才平静下来。
尽管已过去2000年之久,可尸体依旧保存完好,皮肤新鲜有弹性,手脚上的指纹纹路清晰可见,在场之人无不感叹:这真是历史奇迹!
而后,几人合力将古尸从棺木中捞出,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玻璃器皿中,透过玻璃可见这具女尸年龄大概50岁,身高为一米五八。
但仔细辨别后发现,女尸腹部有一处直径5公分的伤口,双手将伤口掩饰起来。
且女尸身上还有外力束缚的痕迹,似乎生前曾被捆绑。
最让考古学者不安的是,女尸面部极为狰狞,且嘴巴始终张开状态。
如果是正常死亡遗体,嘴巴会处在关合状态,且神态比较宁和。
通过种种迹象都能看出,女尸似乎非自然死亡,难道她是男主人死后的随葬品?毕竟墓主人东公身份尊贵,但随葬品很是寒酸,如果有活人陪葬似乎更符合其尊贵身份。
将女尸安置好后,专家又决定对三号棺内的文物清理,希望能找到墓主人身份证明。
在这些陪葬品中,一个盒子密封极为完好,引来了专家的注意。
将其打开后,发现了一枚龟钮铜印。
汉代时,唯有俸禄达2000石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拥有印章,而当时连云港只是一个县,县令俸禄只有800石俸禄,显然这具女尸生前身份不简单。
只见印章上刻着凌氏惠平四个大字,专家猜测这是女尸的姓名无疑,进而将女尸命名为凌惠平!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汉代身居高位的女官少之又少,只有吕雉等皇亲国戚,凌惠平显然不在其中,她为何会拥有龟钮铜印?
不过,西汉时期也有女性封侯制度,吕后妹妹、东海王刘强三个女儿都被封侯,凌惠平是否也被封侯了呢?
联想到东公极可能为曲平侯,但其遗体早已十不存一,很难辨认。
而凌惠平却千年不腐,这让人联想起身份大有来头,可她的表情为何如此痛苦?
千年尸体不腐之谜
一系列的问题让专家为此头大,但最让专家不解的是,凌惠平尸身为何不腐?
辛追夫人尸身之所以不腐,和四层防腐措施有很大关系,在棺木周围包裹着一万多斤木炭以及一米后的白膏泥,再加上封土20米深,从而使得辛追夫人遗体保存完好。
可双龙墓中的凌惠平棺椁就十分简陋了,没有木炭,只有一层白膏泥,没有其他防腐措施,为何尸体千年不腐?
专家注意到,凌惠平尸体浸泡在不明液体内,其颜色为棕褐色,是否是这神秘液体起到了防腐作用?
如辛追夫人棺椁中就存在神秘液体,化验后可知溶液pH值为5.18,可起到很好的防腐抑菌效果。
专家猜测凌惠平棺液中pH值也会呈现酸性,随即对棺液成分化验,但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棺液pH值为7.55,呈现弱碱性。
按理说,碱性溶液滋生细菌,细菌在pH值7左右繁殖速度最快,也就是说棺液并不具备防腐效果。
这一结果让专家很难接受,凌惠平女尸到底是如何防腐的?为何能够千年不腐呢?
为了能够探寻古尸不腐之谜,专家决定对女尸进行医学解剖。
2003年6月,女尸被推进手术室,沪宁两地专家一同探索女尸不腐谜题。
对其CT检查时,发现凌惠平脑组织虽有一定的萎缩,但整体保存完好。
而后,专家又对女尸进行解剖,发现其毛发清晰、皮肤只有局部破损,大部分保存完好,肌肉依旧有弹性、韧性。
当打开胸腔、腹腔时,发现内脏器官保存依旧比较完好,心肝肺辨认清晰。
这一发现让专家惊讶不已,毕竟凌惠平腹部、脸部有创伤,本以为内脏器官很难保存下来,没想五脏六腑仍完好保留。
专家对其注射防腐剂时,血管竟然能够鼓胀起来,这仿佛就像是穿越千年的鲜尸一样。
想想古埃及人为了保存遗体,将逝者内脏全部摘除,再灌入大量防腐香料,并裹上厚厚绷带,如此才形成了千年不腐的木乃伊。
木乃伊
但说到底,木乃伊更像是一具干尸,内脏器官早已消失不见。
尽管对凌惠平解剖,可专家仍未找到尸体千年不腐的谜题。
要知道人体死亡5分钟后,细菌就会大量滋生,内脏器官就会腐烂。
而想要让遗体不腐,必须第一时间将其放在无菌和低温环境。
可古代没有低温、无菌保存的技术,女尸凌惠平到底是如何才能顶住岁月摧残的呢?
不过这次解剖中,专家对女尸凌惠平死亡之谜又有了新的解释。
他们发现尸体腹部的5厘米创伤,极可能是阑尾炎化脓造成的。
其死后,这一部位在腐败菌作用下最先腐烂,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创伤。
至于其他创伤,并不是致命外伤,其口鼻也未发现窒息死亡的现象。
而身上的捆扎痕迹,可能是其死后的入殓方式,先用上白布包裹,再用上绳子捆缚。
而女尸面部的夸张神态,可能是身体腐坏时,内部气体从口鼻处排出时造成的痛苦神情。
后来,南京医大专家尝试提取凌惠平DNA,只可惜时间太久,古尸上的细胞早已崩解消失,此次尝试并未成功。
2008年,为了更好的宣传中国第三大汉代湿尸,连云港博物馆特意开设了凌惠平陈列馆,讲解女尸被挖掘和医学分析的全过程。
11年后,凌惠平展厅再次对外开放,这一次馆方采用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展现出西汉社会的生活面貌。
尽管考古发掘告一段落,可海城双龙墓仍有很多未解之谜,如二号棺墓主人身份尊贵,为何陪葬品如此寒酸;为何凌惠平身为女子,拥有龟钮铜印;凌惠平尸体又为何能够穿越千年而不腐。
然而,因先后两次对女尸凌惠平解剖,且处置不恰当、技术落后,结果女尸问世一年后尸身就明显萎缩,中科院罕见大怒,批评相关研究员毁尸灭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