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这个字眼,从古至今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我们把它当做祥瑞的图腾,也称我们自己为龙的传人,它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之一,不管是在十二生肖中,还是传统的风水学中,都离不开龙的身影。
可龙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却始终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任何存在过的痕迹,谁也没有见过真正的龙。
那我们今天就来大胆的寻找一下龙的足迹,让它在世人面前现出真身。
龙现人间
甲骨文中对龙早有记载,过去的人类在天降大旱的时期,总是把龙当做是求助的神物之一,就连《易经》中也对龙有过记载,主要是在乾坤两卦辞中,但描述的过于简略,很难悟透龙的真相。
但是在东汉由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中,曾对我们好奇的龙,有着详细的描述,这本书是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的语文辞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最早的字典之一。
里面对龙的记载是这样描述的鳞蟲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表达的意思为,龙的特性很神奇,它既能隐身,也能潜入水中,春分的时候可以上天,秋分的时候又会潜入水中。
这种属性一看就不是我们了解的生物所能具备的,那是不是也说明,在过去的100年内目击的真龙事件,都是龙不得以的现身,若是在正常情况下,活着的龙是绝对不会出现在大众的身边。
像营口坠龙事件,人们众说纷坛,还留下了照片和目击证人,他们都说看到的不明生物和传说中的龙一样,头上有两只角,全身都是鳞片,有四个爪子和胡须,总是出现在下雨天,还破坏了附近的芦苇丛,散发出了阵阵腥味,还留下了一具龙的尸骸。
这个龙骨在当时是一个极其有力的证据,各大报纸都开始报道,事情一瞬间舆论四起。
但很快这个龙骨就出现在了走近科学,被专家辟谣为鲸鱼的骨头而宣告事情结束。
虽然大部分人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但这也算是给了大众一个交代,事情也慢慢的落下了帷幕,信的人还在寻找龙的踪迹,不知所以然的人,就把营口坠龙当做故事听了。
只不过龙的形象一直都存在,即便是没有见过,每个人心中都对龙有一个轮廓,最神奇的是,在中国湖南省临武县石门村里,有一个神奇的洞穴,村民总说里面有一条大龙,醒着的时候是赤红色的,睡着的龙又会变成白色,就连三百年前明朝的徐霞客来此地探访的时候,都记录了下来足压倒一切重奇矣,水益深,水底白石龙一条,首顶横脊而尾拖池之中,灵甲宛然,石龙颌下有装龙珠盘,但徐霞客也明确的说道,这个洞穴中的龙是石龙而不是活龙。
所以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让啧ze啧称奇,这么神奇的景象都可以出现,那是不是龙即便是不存在的,它也是有原型的呢?
毕竟除了离我们时间线远一点营口坠龙松花江坠龙事件外,2010年的9月,在西安市有人拍到了一个奇怪的画面,云层中有一个不明物体,就像是龙一样扭动着身躯发着光来回摆动。
随后又在3月,又有人在新加坡的四马路观音庙上空看到了和西安上空差不多的场景,但这样的画面持续的时间短,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作用,所以官方也没做出解释,只是辟谣道那是光圈的晃动,所以这个事情一直也没有准确的说法,只有民间百姓的猜测。
龙在古文的真身
所以想要从现在的生活中,寻找出龙的踪迹,简直比登天还难,我们只能回溯到远古的时代,来窥探一下龙的故事。
清代的《渊鉴类函》中记载,根据三界的作用,龙被分为龙四种,一种是保护天宫的龙,它们不会和凡间接触。
第二种是行云布雨的龙,就像民间百姓描述的龙王一样。
第三种是地龙,主要负责疏通和开凿水道。
第四种是伏藏龙,守护转轮圣王的宝藏。
那在佛经中也这样记载过,龙有四种,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混生,四者化生。
而且它们在龙族中也分着善恶,善良的叫做顺发行龙王,它们保护众生,守护佛法,而恶的叫做非发行龙王,做恶行恶,降雹施瘟。
但他们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根据人们的造业所判定多少,有一种暗示人们向善向好的寓意。
在古人的文献中,龙总是伴随着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出现,是不是也在说明,龙其实和我们并不是一个纬度的生物,它们处在第四维度,所以人类正好看不见它们。
毕竟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龙是真真实实被记载的,它们的形态和样貌又出奇的一致,在《左传》中记载,在上古时期,有一个人叫做董父,擅长养龙,很多龙都来他的身边休养,当时的舜帝十分看中董父,赐名为豢huan龙氏,也就是养龙的人,后来黄帝的子孙刘累跟着豢氏学习养龙,当夏孔甲帝得到一雌一雄的龙后,就把刘累叫来饲养,可还是死了一条,刘累只能做成佳肴,还给了孔甲帝品尝,孔甲帝让他再送来一些,刘累害怕被惩罚,连夜离开了此地。
所以龙的存在与否,真不是一句话就可以下定论的,我们可以说龙或许被夸大描述了,又或是被古人神化了,但这一切也并不能代表龙是虚构的,相反,龙或许是有原型的,它原本的真身,在时代的变迁之下,逐渐的消失了,从而导致后世的人类对龙充满了遐想和猜忌。
那大家眼中龙的原型是什么呢?欢迎在评论区和神秘讨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