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翘首以待中姗姗来迟。
详细的报告就不在这赘述了,摘出了其中比较有内容和价值的几条跟大家分享一下:
1、全国总人口共计14.1178亿人
全国人口共计达到了141178万人,跟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男性人口数量比女性多出3490万,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六普为105.2)。
2、人口结构的变化
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
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
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
3、受教育程度的变化
拥有大学(含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占15.45%;
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300万,占15.09%;
两者合计占3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仍旧有近70%的人口属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总体上看,中国依旧是人口总量最大的国家,那我们究竟为什么还要着急生孩子呢?
回顾开头的三组数据,可以看出几个小结论:
1、全国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如果这个数据不以10年为界限的话,最近几年的增长率可能还要更低一些,所以未来可能依旧保持低速增长的态势。
男女比例继续失衡,情况有所缓解,随着生育政策限制逐渐放开,人们一定要生一个男孩的愿望不再那么迫切,养儿防老和重男轻女的观念逐渐弱化。
但按照1:1配对,那么中国起码还有3490万男子找不到配偶,农村话讲,打光棍。
2、从数据来看,少儿人口占比有一定的回升,说明之前生育政策的调整取得了不错的积极成效,但同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说明我们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旧将要持续面临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
3、虽然整体的受教育程度相较于2010年有显著上升,但中高文化程度人口占比整体依然偏低。
男女比例继续失衡、人口老龄化、新生儿不足,依旧是中国面临的巨大难题。
结合线上消费大数据来看,近年来,母婴消费增速有所回落,医疗保健消费显著上升,亦说明少子老龄化的趋势。
至于原因也很容易想,现在医疗环境更好了,但同时生娃养娃的成本高了,典型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不过,这也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尤其日本、韩国、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更为严重。
从日本情况来看,少子老龄化严重制约日本经济的增长。
根据IMF发布预测,日本受少子和老龄化的影响,40年后实际GDP可能下滑25%。
抚养比上升背景下,作为这一代购房主力的80、90后,由于多为独生子女,兼具照顾老人和子女的重压,再加上房价的居高不下,也不希望下一代受一点点苦,尤其是在一线大城市,与其给予不了好的生活,还不如不生,生育难题也就成了长久的结。
如果解决了物质上的压力,生育难题是否迎刃而解了呢?欢迎留言讨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