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
宁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 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
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1.自来鼻上无绳索,天地为栏夜不收。
——李白《咏石牛》2.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牧童词》 唐·张籍3.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田家词》 唐·元稹4.溪清喜不污牛腹,岂畏践霜寒堕趾。
——《饮牛歌》 宋·陆游5.奚奴跨马不搭鞍,立走水牛惊汉官。
——《杜秀才画立走水牛歌》 唐·顾况关于牛的典故精选 牛,是忠心的。
它总是紧紧地跟在主人的身后,时而低头吃几口野草,默默地为主人耕种着。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 典故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典故1: 九牛二毛:周朝时期,有一位皇帝被称为周宣王。
他听说有一个人叫公仪伯,力气非常大。
周宣王非常感兴趣,就派人去请公仪伯来,想看看他的力气有多大。
公仪伯见到周宣王说我能将小虫的腿折断,能抵挡秋天知了扇动翅膀的力量。
周宣王听了非常失望说我一个人可以拽着九头牛的尾巴把它拖着倒着走,我还可以打倒两只老虎。
于是九牛二虎这个 故事 就流传下来,一般形容人力气大,但是现在也用来形容一件事情非常困难,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来完成。
牛的典故2: 蹊田夺牛:孔宁与仪行父二人爬狗洞逃出夏姬家,来到楚国,向楚庄王哭诉夏征舒谋反。
当然自己与夏姬的淫乱一事就瞒过了。
楚庄王大怒:这还了得!陈国国君只有我能废立,你一个小小夏征舒竟然还把陈灵公杀了? 于是一声令下讨伐陈国,将夏征舒杀了。
为惩罚陈国,楚庄王把陈国改为了楚国一个县。
毕竟灭国立县可是一件大事,故楚国大臣以及楚国的盟友都向楚庄王贺喜,当然,少不了表忠心。
可是本国有个叫申叔时的大夫却既不道贺又不表忠心,楚庄王十分恼怒,派人去责备他。
申叔时有话要讲,就来到楚王宫里。
楚庄王问申叔时:夏征舒弑君被我杀了,别人都来庆贺,唯独你不贺,什么缘故? 申叔时说:大王恕罪,请允许小臣讲几句,您如果觉得没有道理的话,任您处置。
楚庄王道:好,你倒讲讲看。
申叔时说:夏征舒杀了他的国君,罪行确实很大,大王为此而讨伐他,是件仁义之事。
可是我觉得大王在这件事上尚有不妥之处。
我曾听说过一件事:有人牵了头牛走路,不小心牛走到了别人的田里,踏死了很多禾苗。
田主人为表示对此事的惩罚,就夺走了他的牛。
牵牛践踏别人的田确实是不对的,但是为了惩罚他而夺走他的牛,实际上已经不是惩罚,而是贪图这头牛了。
现在大王灭了陈国改成了陈县,这已经不光是惩罚夏征舒,而是贪图陈国的财富了,这难道是仁义的吗? 大王一开始讨伐陈国确实是在行仁义,可最后却以不仁义行为结束,这个恐怕讲到哪里都是行不通的吧?这也是我不来贺喜的原因。
我的话讲完了,请大王降罪。
楚庄王也算是当时一霸,还想在中国留下些好名声,所以手下也养了些忠臣义士,听听他们的意见,好为自己纠偏。
现在听申叔时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确实做得过火了。
现在看各国都派人来贺喜,可是不知道他们背后在怎么议论自己? 于是楚庄王赶快下令恢复了陈国,并把在别国流浪的陈侯后代请回来继续担任陈国国君。
牛的典故3: 对牛弹琴:在战国时候,有一个叫做公明仪的音乐家,他弹琴非常优美动听。
很多人都喜欢听他弹琴,由于弹琴技艺高超,他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和尊重。
在一个鸟语花香、阳光暖暖的春天里,公明仪来到了郊外踏青。
春风轻轻地吹着,蜜蜂正忙着采花,杨柳长出了嫩芽,湖面上水波荡漾,不远处,一头牛正在吃草。
好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 公明仪的心情好极了,他拿出了自己的琴,情不自禁弹了起来。
优美动听的琴声,飘扬在这个清新而美丽的春天里。
如果是在以往,人们听到公明仪弹奏这么优美的琴声,肯定都跟着一起哼着小曲、和着拍子,跟着节奏摇摆,甚至有些人会情不自禁的跳起舞来。
可是,令公明议惊讶的是,那头老黄牛还是在安静的吃着草,一幅无动于衷的样子。
公明仪以为是自己弹的这首《清角》,琴谱太难懂了,于是,他换了一首简单的曲子弹了起来。
这时,老黄牛还是没有什么反应,它吃完了这边的草,又换到另一边更肥美的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仪很不甘心,他以为牛是离得太远了,听不到他弹琴。
于是,他换了个地方,这次离老牛只有几步之遥,他确信,老牛肯定能够听到他弹琴,于是,他对着老牛再次弹起琴来。
而老黄牛呢,仍然不紧不慢地吃着它的草,还不时的甩甩尾巴,赶走身上的小虫子。
对公明仪的琴声还是不予理会。
公明仪很是失落,他弹琴深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老牛对他的弹的琴,一点反应都没有呢? 这时,来了一个老农,告诉他:您弹的琴确实是很好听,但是对于牛来说,牛根本没有听懂啊。
你看我的。
老农学了几声牛叫:哞哞哞....,吃饱了草的老黄牛,听到声音马上就转身走过来,跟着老农回家了。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个 成语 ,叫做对牛弹琴。
比喻为跟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就是在白费口舌;另外,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提醒那些只顾自己说话,而不看对象的人。
最后啊,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故事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在和别人进行谈话的时候,一定要让对方明白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话,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就象这个 成语故事 里说的一样,对着一头牛弹琴,牛肯定是听不懂的,但是,老农对着他哞哞地叫几声,牛就知道要跟着老农回家了。
有关牛的典故精选 每一个 成语 背后,都有一个引人人胜、寓意深远的 故事 ,蕴涵着丰富的智慧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牛的 成语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牛的 典故 1: 以羊替牛 古时候,人们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庙里举行一种祭祀仪式,以表示对神灵的虔诚、求得神灵的庇佑,这种祭祀仪式叫祭钟。
每逢祭钟时,不是要杀一头牛,就是要杀一只羊,然后将牛的头或者羊的头用大木盘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们就站在供桌前祈祷。
有一天,齐国都城里来了一个人,他牵着一头牛从皇宫大殿前走过。
这时,恰值齐宣王在大殿门口看见了,命人叫住那牵牛的人,便问道:你打算把这头牛牵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说:我要牵去宰了,用来祭钟。
齐宣王听了后,看了看那头牛,然后说:这头牛本来没有罪过呀,却要白白地去死,看着它那吓得颤颤抖抖、哆哆嗦嗦的样子,我真不忍心看了。
把它放了吧!那个牵牛的人说: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请您把祭钟这一仪式也废除了吧?这怎么可以废除呢?齐宣王严肃起来,接着说:这样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这头牛吧!这篇 寓言故事 告诉人们:杀牛和杀羊都是屠杀生命。
对牛的怜悯与对羊的残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不能算是仁慈。
齐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过是骗人的把戏,可见他的虚伪。
牛的典故2: 饭牛而歌 宁戚在喂牛时 唱歌 ,引起春秋霸主之一齐桓公的注意,因此受到重用的故事,一向以佳话流传。
屈原在《离骚》中歌而咏之: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汉代王逸注曰:宁戚,卫人;该,备也。
宁戚修德不用。
退而商贾,宿齐之东门外。
桓公夜出,宁戚方饭 喂牛,叩角而商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褐单衣适至干。
从昏放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桓公闻之,知其贤,举用为客卿,备辅佐也。
后人常用此故事为贤才落魄或君臣遇合之典,如李白诗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李咸用诗谁听宁戚敲牛角,月落星稀一曲歌等。
牛的典故3: 刘宽让牛 东汉刘宽,以仁厚谦和著称。
事有功善,推之自下;灾异或见,引躬克责,故而海内称为长者。
累官至大尉,勤于职守。
他的最有名的故事是让牛,被范晔写进《后汉书》。
说的是一次刘宽乘牛车外出,走在路上,有人丢了牛,认定眼前拉车的牛就是自己的。
刘宽并不争辩,下车步行而归。
过了些时候,丢牛者得到了自己的牛,便把刘宽的牛送了回来,叩头谢罪说:真是对不起您这位长者,请责罚我吧!刘宽说:物有相似,事会出错,亏你能把牛送还,为什么要谢罪呢?此事一经传开,州里都佩服刘宽的宽厚仁慈。
牛的典故4: 吴牛喘月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有这样一则故事:晋人满奋,字武秋,官至尚书令。
一次他在晋武帝身旁侍坐,北窗是琉璃窗,实际上很严实,但看起来却像透风似的。
见此情景,满奋面现难色。
晋武帝笑着问他为什么犯难,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一看见月亮就喘起来了。
原来吴地 今江淮一带的牛,多为水牛,最为怕热,太阳一晒它就发喘。
久而久之,一旦看见月亮,便误以为是太阳,也喘息不停。
对于这一典故,诗人们极感兴趣,时有吟咏。
如李峤诗在吴频喘月,奔楚屡惊风,李白诗六月南风吹白沙,吴牛喘月气成霞等。
牛的典故5: 骑牛过关 道教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关,被尹喜发现,行弟子礼,拜其为师。
后来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讲学,传播道教思想,他写的《道德经》,成为了道教的经典。
老子死后葬槐里,就是现在陕西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牛的历史典故 关于牛的历史典故 关于牛的历史典故,想到牛相信不少人都会联想到勤劳吧,要知道形容人勤勤恳恳总喜欢说对方像牛,有关于牛的典故相信大家更是听过不少,下面分享关于牛的历史典故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牛的历史典故1 古代关于牛的典故 弦高贩牛 战国时期,郑国的弦高干的是长途贩运牛的生意。
他赶着牛走在路上,正遇见一支打算偷袭郑国的国军队。
弦高急中生智,把贩运的牛献给秦军主帅,说是奉郑国国君之命前来劳军,秦军主帅以为阴败露,便撤兵而回。
火牛阵 战国末年乐毅率领的燕军所向披靡,连连取得胜利,打下来众多的城池。
最后只剩下莒邑和即墨两座城 。
而燕惠王在关键的时候换下主将乐毅,派大将骑劫率兵攻打二城。
齐将田单立即组织反攻。
他收集一千多头牛,把每头牛的两只犄角上都捆绑上利刃,牛身上披着画有各种神牛神兽的图案,牛尾巴上 着草把,草把上浇灌上油。
夜间打开城门,点燃牛尾巴上浸过油的'草把,把牛赶到城外。
一千多头牛烧得已经发狂了,朝着燕军兵营方向猛冲过去,田单五千齐军跟随在这火牛阵后面。
燕兵吓得乱作一团,丧失了作战能力。
就这样,燕国的士兵大部分葬送在这火牛阵中了。
有关的历史故事 对牛弹琴 古时有个音乐家叫公明仪,擅长弹琴。
有一天,他看到一头十分健壮的牛在低头吃草,他就冒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然后就地给牛弹一曲清趣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一个劲地吃草,就像什么也没听到一样。
公明仪仔细揣摩后领悟到了,不是牛没有听到琴声,而是这种曲子太高雅,它根本听不进去。
孺子牛 齐景公有个庶子名叫荼,齐景公非常疼爱他。
有一次齐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戏,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口里咬着一根绳子,让荼牵着走。
不料,儿子不小心跌倒,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折了。
齐景公临死前立了荼为国君。
景公死后,陈僖子要立公子阳生。
齐景公的大臣鲍牧对陈僖子说 :汝忘君之为孺子牛折其齿乎?而背之也!所以,孺子牛的本来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
后来现代伟大文学家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后人们用孺子 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牛的历史典故2 有关牛年的故事 牛是麒麟变的 很早以前,牛本是玉帝女儿乘骑的麒麟。
它常到凡间偷吃人们的庄稼。
有一次把大片的庄稼吃完了,农民打它时,它与人对抗还伤害人们。
它的牙齿锋利,把人咬烂了,尝着人的肉鲜美,就不吃庄稼了,专门吃人。
有一天,一个农民正在挖地,麒麟驾云从天上下来,嘴里喷出大雾,笼罩大地,大声吼着来吃这个农民。
但这个农民很勇敢,拿着一把铁叉,一面抵挡,一面大声的呼救。
周围挖地的农民听见了都来相助,它吃不了农民,气得吼声更大,震动了天宫。
天兵报告玉帝,玉帝带着天兵天将前来查看,见它张着大嘴要吃农民,玉帝喝令一 声:大胆,竟敢吃人!麒麟急忙跪下请罪,玉帝一脚踢掉它的上牙,罚它一生不能吃 肉,并命天将用刀砍破它的蹄子,把筷子削尖从鼻孔穿个窟窿,给锁了个鼻圈,叫农民牵上 去拉犁。
它有了鼻圈,一拉就疼,蹄子割成两半了一踢就疼,从此就乖乖地成为给人拉犁的牛了 牛的精神象征意义 牛是权利的象征,有助于事业。
牛代表明亮、霸气、创新,能助人投射出权威的能量,加强人的果断力,对事业的腾飞有很大的作用,适合正在努力奋斗,朝着目标不断努力的人们。
牛还是丰收,财富的象征。
流传有鞭春牛的风俗,为了劝农始耕,对牛寄托了丰收的希望,也期盼来年风调雨顺。
牛还有偏财运作用,特别是对于在正式工作之余,兼职做求财营生的人来说,对财运尤其有莫大的助益。
是炒股、房地产、金融、财经及银行等人士案头的必备旺财之宝。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