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已在位三十五年,六王毕、四海一也已有数年。
始皇帝自觉物力与人力资源的充裕程度前所未有,遂决定在渭水之南的上林苑建造新殿阿房宫,对外声称的理由是咸阳城人口太多,而旧宫殿规模又太小。
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
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
至于旧宫殿规模,咸阳的秦国旧宫殿群不能算小。
自秦孝公修筑冀阙算起,至秦始皇时代为止,秦国以咸阳为都城已有一百余年,期间不断增筑,形成了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落。
《三辅黄图》记载,秦始皇好大喜功,尤喜将征伐六国的战绩具象化展示给世人,于是每破诸侯,徹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
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之——每次击破消灭某个国家,就要在咸阳宫东北方向的斜坡上仿造一座该国的宫殿。
久而久之,这种类似战绩陈列馆性质的宫殿越来越多,南以渭水为界,自咸阳宫雍门往东至泾、渭二水,这片区域里宫殿林立,内中安置着自他国掳掠来的美女与钟鼓等战利品。
始皇帝既然有余力在咸阳北坂上大规模仿造六国宫殿来展示赫赫武功,他自己居住的咸阳宫殿群当然不会寒酸局促。
而且就常理而言,仿造的六国宫殿群也不会被允许大于咸阳的秦国宫殿群。
其实,在修筑阿房宫之前,秦始皇已扩建过咸阳的宫殿群。早在秦昭王时代,咸阳的宫殿群便已横跨渭水,渭水之南有舆宫,渭水之北有咸阳宫,二者以横桥相连。
《三辅黄图》记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
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
渭水灌都,以象天汉。
横桥南渡,以法牵牛。
到了秦始皇时代,又北靠咸阳原对宫殿群做了大规模扩建。
扩建后,咸阳宫正门与渭水以北宫殿区的东南西北四条大道相连,对应象征天帝居住的紫微宫;渭水横穿整个咸阳宫殿群,对应象征银河;宽达六丈、长达二百八十步,由八百五十根柱子、二百二十一根横梁构成的横桥跨越渭水,象征着牵牛星。
始皇帝的野心
将人间宫殿与苍穹星象对应,源于秦帝国对邹衍阴阳五行学说的选择性吸收。
《史记》记载,邹衍认同儒家提倡的仁义节俭,但早于邹衍的孔孟向君王推销仁政与王道全都失败了,邹衍只好改变方式另造阴阳五行之说,将人间之事与天象变化连结到一起,试图以天意来约束君王,使之有所畏惧,以减轻王权肆意妄为祸害黎庶的程度。
秦始皇绝不受天意约束,但他很愿意拿天意来粉饰权力。
于是,咸阳城的人间宫殿在秦始皇时代做了扩建与重新布局,以求与穹顶的星象形成对应象征的关系。
这种对应象征里,最引人瞩目者,当属公元前220年修造的信宫。
信宫建成后不久即更名极庙,以对应象征天极星座。
天极星即北极星,因呈群星拱卫之状,被视为苍穹之上最尊贵的中宫大帝。
秦始皇改信宫为天极宫,意在以星辰比拟君王,宣示自己乃是人间的中宫大帝。
太极庙还通过甘泉前殿直通骊山陵墓,沿途以漫长的甬道相连。
甬道仅供皇帝乘金根车通行,两侧建有高墙,严禁百姓窥探。
显见在秦始皇的欲望中,他活着要做中宫大帝,死了也要做中宫大帝。
与信宫一样,阿房宫也存有满足秦始皇天人合一野心的功用。《阿房宫图》屏,清,袁江绘,绢本,设色,纵194.5厘米,横60.5厘米。
本幅无款,钤袁江之印文涛印2方。
有宋伯鲁录《阿房宫赋》全文并识。
《史记》记载,秦始皇当日欲在丰镐之间修造新的朝宫,前殿阿房只是这新朝宫计划中最先启动的部分,它东西长五百步,约合693米;南北宽五十丈,约合116.5米;总面积达80734.5平方米,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其广可容纳万人之众;其高可树立五丈之旗。
秦始皇的终极规划,是要以宏伟的阿房宫为中心,将咸阳宫殿群及其周围三百余里的离宫别馆用辇道全部连接起来,构成一座规模极度恢弘的新帝都。
新帝都建筑群的连结,必须达成一种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的效果——天极、阁道、营室都是星名,意思是这庞大的人间建筑群要与天穹之上的星宿布局完美对应,要如同天极星经阁道星到达营室星那般去构筑宫殿与辇道。
待到整个建筑群完工后,阿房宫这个临时宫殿名将被抛弃,始皇帝会赋予它新的名称。
然后,始皇帝会端坐在新宫殿中,接受群臣与四夷使节的歌颂与朝拜。
新宫殿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意味着再无人可以身怀利刃进入其中威胁到始皇帝的性命;殿前立有销融天下兵器铸成的巨型铜人,意味着再无任何势力可以威胁秦帝国的永恒存续。
秦始皇没能见到新帝都
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前殿阿房建设启动两年之后,始皇帝死在了出巡途中,其尸体被继承者秦二世胡亥装在咸鱼堆中运回了咸阳。
随后,原本负责修筑阿房宫的民夫被集体征召前去复土郦山,参与安葬秦始皇。
葬事完毕后,深信贵有天下者等于拥有权力与资格肆意极欲的秦二世再次启动新帝都建设,理由是阿房宫工程乃先帝拟定的计划,若不将之建成就是不孝,就是在彰显先帝的决策有问题。
秦二世也没能见到新帝都。在他的昏聩统治下,秦帝国很快便陷入了烽烟四起的乱局。
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与将军冯劫曾上奏劝谏秦二世停建阿房宫,以减轻天下人的负担,弱化天下人的绝望情绪。
秦二世的回应却是先帝有兼并天下之功,作宫室以章得意是理所应当之事。
于是乎天下土崩瓦解,秦二世不得不在公元前208年冬征发骊山之徒前去迎击义军,阿房宫的修筑也就停滞了下来。
公元前207年,秦帝国灭亡而阿房宫未成,始皇帝的天人合一之梦成了一场笑话。
后世有种误解,以为阿房宫曾经建成,后被项羽付之一炬。
这种误解来源于唐人杜牧名作《阿房宫赋》。
在杜牧的笔下,阿房宫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内中堆满了剽掠自齐楚韩魏燕赵六国的奇珍异宝,是秦帝国穷奢极欲毫不顾惜民力的象征,最后落了个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惨结局,实属罪有应得。
《阿房宫赋》流传虽广,终究只是文学作品,当不得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得很明白,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当日焚烧的是旧的咸阳宫殿群——始皇帝为了宣扬自己的战功,在咸阳北坂上大规模仿造六国宫殿,用于安置和展示抢来的战利品。
身为原楚国贵族的项羽率军进入咸阳见到这些宫殿时,国仇家恨自会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整个咸阳宫殿群被付之一炬的历史悲剧。
考古结论也支持《史记》的记载。阿房宫考古队队长李毓芳说:考古以实证为本。
在(阿房宫的)土台子上我没有发现火烧的痕迹。
没有红烧土,怎么能说项羽火烧了阿房宫?考古实证表明,项羽火烧的是咸阳宫,而不是阿房宫……我们在咸阳发掘宫殿,在一、二、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发现全部被火烧了,墙被烧成黑色的,柱子的灰都是黑的,土坯烧成跟砖似的,瓦片都烧红了,那是被项羽的大火烧的。
阿房宫前殿示意图
不过,阿房宫虽未建成,却留有巨大的夯土台基。
这座巨型夯土台基在秦帝国灭亡时,已是东、西、北三面有墙、南面无墙的状态。
这些城墙非常厚实,城墙顶部存在建筑。
在夯土台基上筑造围墙,应是阿房宫的既定建设计划——为安全起见,始皇帝不会允许阿房宫不设围墙呈开放状态。
南面无墙,应是为了便于现场施工与管理,木石等建筑材料可自南面无围墙处进出,且军队只需守卫南面无围墙处即可防止工人逃跑。
因为有厚实的城墙,所以阿房宫所在的巨型夯土台基,在历史上又被称作阿城。
南北朝时,慕容冲曾占据此城;隋末之时,李世民也曾屯兵于此。
唐宋之后,城墙全部坍塌,阿城终于成为历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居住的场所。据1998年发表的《秦阿房宫遗址考古调查报告》,经过两千余年的自然侵蚀与人为损毁,阿城,也就是阿房宫前殿及前殿广场,现在仍保留着东西1200米,南北410米,面积约492000平方米,高出地面7-9米的巨型夯土台基。
考古钻探所得结论认为,阿城的实际范围是东西长1320米,宽420米,面积约为554400平方米,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古代最大的夯土建筑台基。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