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解 > 震惊全球十大未解之谜 >

揭开皇陵未曾披露的谜团

时间:2024-12-08 18:40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未阅读
【未探网探索分享】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中国第一代封建君王,死后多年,他的陵墓被无数人觊觎,但是一直都没有人敢进到墓穴里打扰他的安息,传闻中,秦始皇陵里有厚厚的一层水银,而且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关暗器,凡是冒险进入的人,最后都是有来无回。


揭开皇陵未曾披露的谜团

但是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突破性的和德国合作,采用了世界上考古最先进的技术——核磁共振技术,对没有挖掘的秦始皇陵进行里三层、外三层的扫描,最终将秦始皇陵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一揭露了出来。

那么秦始皇陵真的像传说中的那么神秘可怕吗?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秦始皇陵非常的大,而且可以用深不见底来形容:用核磁共振技术对秦始皇陵做完体检之后,中国和德国两国的专家发现,秦始皇陵宫墙的厚度达到了四米,可以说是非常的厚实了,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盗墓者根本就无法进入秦始皇陵的原因。

不仅如此,秦始皇陵设计的地宫形状也很有特色,它和传统的帝王地宫不一样,是竖穴式,上大下小,呈漏斗状,而且土垒还垒了九级,相当于是九五之尊的意思,中国和德国两国的专家推测,如果从秦始皇陵的洞底开始计算,到洞顶将近有四十米的高度。

这个大小,真的可以算得上是豪宅了,那么秦始皇陵里面到底有没有机关暗器以及水银呢?过去,很多人不相信秦始皇陵里面会有那么多的水银,毕竟在秦朝的时候,人们提取水银的技术不算太发达,要想将它们成吨成吨的往秦始皇陵里面运输,这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但是根据科学家们几次对秦始皇陵墓外的泥土进行检测,都发现了高含量的水银,所以这也可以推测出,秦始皇陵墓里肯定有高浓度的水银,那么这些水银到底是从何而来?难道我们早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提取水银的办法了吗?

根据历史书籍记载,这些水银总共来自于两个地方,一是一位叫做清的女富豪,她非常的有钱,而且根据野史记载,她和秦始皇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总之后来她将自己的财富全部捐给了秦国,同时也将自己储藏的水银全部捐了出去;

第二就是当时秦朝的旬阳城,这里盛产水银,当时秦始皇修建陵墓的水银就是全部从这里运来的。

而且据说,秦始皇下令,在最后封墓盖土的时候才灌水银进去,并且有庞大的机器机关模拟江河百川流动来运转水银动向,可见古人的智慧的高超,秦二世怕懂这些技术的工匠会泄露出去,直接下墓的机关把一部分工匠和修墓的人活埋在里面。

所以秦始皇陵的水银就成了一个永远尘封的秘密,这项技艺随着秦始皇封棺的那一瞬间也彻底失传了,此外,秦始皇为了防止后来来盗墓,特意在自己的陵寝安装了三道石门,然后将自己的棺椁及随葬品,全都安放在中门以内。

揭开皇陵未曾披露的谜团

不过因为技术受限,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无法用现有的技术看到秦始皇的陪葬品到底有哪些,其实古往今来所有人都在好奇秦始皇陵里的宝贝,因为秦始皇非常重视自己陵墓的修建,可以说是穷其一生都在修建秦始皇陵。

如今,秦始皇留下的秘密只有一个秦始皇陵,那么为什么我国一直都不挖秦始皇陵呢?在建国之后,有一些专家将目光放在了秦始皇陵上,希望能够探索出里面的奥秘,然而却一直都没有落于实处,究其原因,还得从考古学家郭沫若开挖定陵说起。

郭沫若当时提出,地宫里的大量文物难道不会在长久潮湿的地宫里生锈氧化掉吗?肯定会的吧?!早挖掘比晚挖掘一定要好的,还是应该尽快挖掘好。

当时郭沫若虽然确实带领着考古队员进入了定陵,但是因为当时我们的挖掘和保存技术非常落后,以至于定陵当中的文物一被氧化,很多都灰飞烟灭了。

故而当时定陵的挖掘实际上对我们的文物保护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永乐大典》也没找到,最终根本没有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

但是郭沫若并没有从中吸取经验,他又将目光放在了秦始皇陵上。

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的陵墓里肯定很多藏品,于是郭沫若联系了好几位文物专家,一起找到了周总理。

一开始,郭沫若想要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从专业的角度劝说周总理同意挖掘秦始皇陵,但是周总理却果断的拒绝了。

后来,郭沫若又以朋友的身份出发,用老友情谊劝说周总理,郭沫若本以为周总理会答应,结果没想到周总理说:挖掘秦始皇陵的事情,还是交给后人去做吧!最终一语定音,拒绝了郭沫若,郭沫若看周总理意志坚决,便不再提这件事情了。

据说秦始皇陵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出土,一是因为大,二是据说机关重重,三是底下有水银做成的江河湖海,所以当时文物学家们计划的是至少在100年的时间里不去挖它,现在我们还保护不了秦始皇陵!所以如果谁挖,那么恐怕他就会成为千古罪人!

那么,秦始皇陵的未来有可能挖掘吗?要有什么样的技术,人类才能够安全的对秦始皇陵进行保护性挖掘呢?文物学家们有提出两种观点,一种是挖,专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新的技术:

其中第一种是研发小巧玲珑携带高科技技术的机器人进入秦始皇陵,人在地面操作,由机器人拍摄探明墓里布局,因为墓里有大量水银,人先进去是很危险的,所以先由机器人进入,这样可以保障人身安全。

揭开皇陵未曾披露的谜团

第二种是应该在墓门外建造气密房,通过两道气密门,然后拖着大管子进去考古。

(大管子是输送新鲜空气到密封面罩里的)那么在墓穴中,不扰动气体的前提下,先提取金属,瓷器等物品,用蜡封方式保存,丝绸等物品用真空袋包装。

那些无法保护的,就加玻璃密封罩子,这样就能完整保存所有文物。

或者是开口处建气密房,布置冷光源灯照明,把秦始皇陵地宫变成考古研究实验室,所有文物均妥善处理后,在拿出展示,提供有兴趣者研究,大部分地宫坚固,未经盗掘的古墓,都可以以此方式发掘。

第二种观点是帝王陵墓不能轻易的发掘:自06年经济学家张五常提议发掘秦始皇陵以来,乾陵和始皇陵这两座被认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帝王陵墓一直没有脱离是否挖掘的争议漩涡。

而从历史上看,陵墓发掘还是谨慎为好,发掘本身是另一种形式的破坏,在无法把风险降到最低的情况下不如不挖。

其实让秦始皇陵里的文物永远的待在地下也不是长久之策,因为如果年头越长,那么腐朽就会越多,还是要及时抢救性发掘。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日本东京都博物馆馆长曾问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吴永琪说:

睡得好好的干嘛要打扰他们?我到日本十几趟了,我连你们天皇陵在哪儿都不知道。

你们什么时候让我看过天皇陵?我们什么时候问过你要不要挖天皇陵?

挖与不挖都有理,但更多人其实更愿意以保护为主,因为我们没有成熟的技术打开文物,就保护不了它们,最终我们都成了罪人,永远埋在地下,永远不要打扰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陵墓不是用来挖掘和探索的!必须世世代代告诉我们的后人,守护这一遗产。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