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被考古发掘,多数都已被昭然天下,但也有一些隐秘的历史,任考古学家如何探寻,都解不开谜团。
这10个历史谜团,至今未解:
第10个,太平天国的惊天宝藏在何处?
1864年,曾国藩率领湘军占领天京后,缴获了据说能装满50座宅院的金银财宝。
但曾国藩对于眼前的战利品的评价却是:蝇头微利
曾国藩曾听幕僚形容,太平天国的宝藏是 "堆金叠玉,百货满地",眼前的财宝显然配不上这个形容,于是曾国藩怀疑在某处的地底下藏着更大的宝藏。
后来太平天国的忠王被活捉,曾国藩将他的命留的最久,原因是曾国藩一直在绞尽脑汁的从他那里探寻宝藏的下落,期间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及其。
忠王,倒也算条汉子,至死都没有透露宝藏的下落。
宝藏的线索彻底断裂后
有人不惜把天王府的湖水抽干,并且把整座宅院三里之内掘地三尺,最终还是还是一无所得。
有人开始质疑,太平天国的宝藏是否真的存在?
这就得给洪秀全发消息问他本人了,太平天国在南京苦心经营了十年之久,一直有一个传说,洪秀全忘了窑洞囤积金银财宝。
攻打南京城的湘军对此深信不疑,城破后,湘军到处挖地窖。
曾国藩甚至下达命令,"凡挖贼家窖金者,报官充公,违者治罪"。
尽管如此,宝藏至今还未面世,这或许将成为悠久的谜团。
第9个,《兰亭集序》在谁的手里?
公元353年4月(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序》
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据史料记载,在唐太宗的诏书中,明确要求皇陵中必须随葬《兰亭序》。
一个叫温韬的人给出了否定答案,他是唐朝历史上有名的盗墓贼,被称为唐墓屠夫,前后共挖掘了17个大唐陵墓。
他在唐太宗的昭陵中,发现了钟繇和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但其中并未发现《兰亭序》,世人这才开始寻觅《兰亭序的踪迹》
有人说,《兰亭集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
传言,温韬为让世人相信兰亭序并不在昭陵,三下昭陵以证其说法。
也有人说,《兰亭序》可能在武则天的乾陵,因为唐太宗身上酷爱和武则天研究书法,很有可能就在乾陵。
如今温韬已逝,只待乾陵重见天日之时,才可探得《兰亭序》真迹。
第8个,《永乐大典》正版在哪里?
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
内容包括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沮丧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全无踪迹,现今仅存的800余卷散落于世界各地也只是副本。
有人猜测正本在明英宗陵墓,因为他生前喜好收藏,还有一种说法是正本已经毁于明朝灭亡之际。
种种猜测,也只能寄托于现代考古辛苦探寻了。
第5个,武则天为何只愿留无字碑?
自古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对于皇帝、将军和大臣,自古以来都有立碑铭记自己璀璨一生的惯例。
在这方面,武后是个例外。
她为自己立了一块无字碑。
至于她为什么要为自己立无字碑,还是众说纷纭。
对武则天陵前的无字碑其说法有几种: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还有一种说法,武则天的儿子恨透了自己的母亲,她本写好碑文,却被她的儿子藏在了墓室之中,留下一块无字碑
真相到底如何,也只有武则天自己知道。
第6个,青铜剑为何千年不绣?不腐?
秦始皇兵马俑是 "世界第八大奇迹",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与兵马俑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批青铜剑。
剑身光亮平滑,剑身经过精细的抛光。
即使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它仍然光亮如新,极为锋利。
巧合的是,考古队在发掘春秋时期的一座古墓时,发现了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
一时间,两个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全国。
更大的奇迹还在后面。
根据科研人员的测试,这些青铜剑的正面有一层铬酸盐化合物,所以青铜剑千年不锈。
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因为这种铬酸盐氧化处理方法在现代是一种先进技术。
德国于1937年发明并申请了专利,美国于1950年发明了专利。
众所周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很难提取。
现代科学的发明出现在200多年前。
难道2000多年前,中国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铬的提取技术?
第5个,九鼎到底被谁藏着?
九鼎,是中国的代名词,以及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据说,秦灭周后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迁咸阳。
但到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时,九鼎已不知下落。
《汉书》说九鼎沉没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潜水打捞,结果徒劳无功。
杜牧说:"始皇东游出周鼎"。
众所周知,秦始皇非常珍视九鼎。
九鼎很有可能被埋葬在秦始皇陵中。
秦始皇陵墓开掘之时,或许就是九鼎面世之日。
第4个, "山海经 "是谁?什么时候写的?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至汉代初期,与《易经》《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
记录着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
后世称这是一部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但是山海经的记录者却至今成谜
对《山海经》一书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
古代典籍中首次明确指出《山海经》的作者是在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中,刘秀认为《山海经》是上古治水的大禹、伯益。
其后,东汉时期的王充、赵晔等也都在其著作中将《山海经》的作者定为伯益,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增删修改。
清朝毕沅在总结前代诸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山经》是大禹、伯益创作,《海外经》、《海内经》为秦人所作,《大荒经》则在刘秀修订时产生。
进入二十世纪,又有学者提出《山海经》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邹衍;
另外《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学者认为是墨子的弟子随巢子
众说纷坛,《山海经》的作者与完成时间,难道注定成为永远无法考证的结果?
第3个,成吉思汗死亡的真相,以及如今埋葬在哪里?
据明太祖朱元璋写的《元史》记载,他当上皇帝后,"秋七月,正午时分,未尝放松。
他的丑态在苏里川哈的老弟子的宫殿里倒下了。
但他是否因病而死,不得而知。
因此,后人一直不知道成吉思汗是怎么死的,于是纷纷猜测,形成各种说法。
其中一种是《蒙古秘史》中记载的 "坠马说"。
这种说法是几种说法中最正统的一种,也为大多数人所熟知。
第二种是 "中毒说",源于《马可波罗游记》。
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太真时,不幸被西夏士兵射出的毒箭射中膝盖。
我们可以想象,这支毒箭攻击了心脏,使他生病。
然而,在民间还有一种关于 "中毒 "的说法。
成吉思汗在与被俘的西夏公主睡觉时将其毒死。
第三种是 "刺杀说",与被俘的西夏公主有关。
说是公主在与成吉思汗睡觉时刺死了他。
成吉思汗的死因不仅复杂,而且没有人知道他死后的真身会被埋在哪里。
第2个,是鸣沙山到底有什么秘密?
在甘肃省敦煌市有一座鸣沙山。
如果你从鸣沙山上滚下来,沙子会发出像打雷一样的巨响。
天气晴朗时,鸣沙山上会有丝竹之声,就像演奏音乐一样。
鸣沙山四周都是沙漠,只有一个月牙泉。
无论沙尘暴如何猛烈,月牙泉的水量一直保持平缓。
据说,唐代女帅樊梨花曾率兵西征。
当她行进到这个地方时,突然与敌人遭遇。
一场恶战,一个营的女兵死在这里。
也许是上天的安排吧。
当樊梨花带着部队回到朝鲜,再次走到这里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黄尘弥漫,飞沙走石,遮天蔽日,整整七天七夜,风停后,那一营女兵牺牲的地方呈现出这座沙山。
百年之后,这堆散沙,风吹不走,雨淋不塌。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沙山上会传来雷鸣般的动静。
当有人爬上沙山,踩到流沙时,也会有类似的动静。
鸣沙山的声音就像战鼓的敲击声,铁蹄的践踏声,刀剑的厮杀声,旗帜的燃烧声,刀枪的碰撞声。
尽管有各种说法,但鸣沙山之声的谜团仍未被解开。
第1个,"河图 "和 "洛书 "的原型是什么?
河图 "和 "洛书 "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种神秘的图案。
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中的八卦图,是阴阳五行之数。
从现有的相关历史资料来看,"河图 "和 "洛书 "的来源古老而复杂,并没有明确可靠的答案。
相传上古时期,伏羲取姓时,在洛阳东北的孟津县黄河边出现了一条龙马,驮着《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据此制定了《八卦图》,后来成为《易经》的来源。
还有一种说法是,大禹出生时,洛阳洛宁县的洛河中出现了一只乌龟,背上驮着《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成功地驾驭了水,从而将世界划分为九洲。
"《易经-系辞》说:"河图,洛书,圣人图之"。
龙马是什么,没有相关记载。
今天,也没有发现。
龟可能是真的,但龟背上的图案是怎样的?你是怎么给大禹看的?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河图 "和 "洛书 "的秘密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谜团。
你认为过去未解的谜团,是否能通过现代人的科技手段重现真相呢?评论区告诉我你的答案。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