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解 > 地球上5大未解之谜 >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时间:2024-12-06 11:00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未阅读
【未探网探索分享】

二十一年前的一天,江苏省连云港市,工人们正顶着热辣辣的太阳忙活着。

他们正在修建的,是一条通往石棚山景区的公路。

一位姓姜的师傅负责这片工地的挖掘工作,下午2点,他正开着挖掘机作业。

突然,姜师傅觉得自己好像挖到了什么硬东西,他起初还以为是挖到了块大石头,工地上很多这种情况,便没有在意。

于是,姜师傅继续往下挖。

但这一挖,可不得了,挖掘机居然挖出了一个长方盒子,看着好像是具棺材!他吃惊极了,急忙叫停了施工,下来查看情况。

工人们议论纷纷,在围着棺木观察了一番后,有个见多识广的工人说,我看这像是古代的棺椁,这一定是挖到古墓了!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听到这话,工地负责人立即报了警。

不一会儿,警方带着考古学家来到了现场。

不久后,当考古学家们做足了充分准备,缓慢打开棺木时,棺木里突然发出了一声清清楚楚的叹息,紧接着,他们在棺木里看到了一具保存极为完好的女尸

难道叹息是这具女尸发出来的?看着不腐女尸依稀姣好的面容,围观的众人不禁吓得脊背发寒、冷汗直流。

接下来的几天,流言四起,许多群众说,一定是挖坟盗墓遭报应了!

叹息声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女尸为何千年不腐?的身份又是谁?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奇怪的墓穴与棺椁

我国古代的丧葬,多有棺有椁,小棺材里面入殓尸体,外面再套着一具椁,棺和椁之间也能放一些陪葬品,两者合称棺椁。

除开保护遗体的作用外,棺椁也被用来彰显身份和地位的工具,不同等级的身份,享有不同形制的棺椁。

在古代,只有士大夫以及皇亲国戚等有一定地位的死者才配享有《庄子》中就记载了,当时的周天子之棺椁就足足有七重之多

而考古学家们本次发现的这座墓穴,是一座合葬墓,正是双椁四棺的棺椁结构,即南北两个椁室4具棺木

可以想象,墓穴的主人们,生前是多么的优渥华贵。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一个极为重视规矩礼制的社会。

但是,随着进一步考古的发掘,人们却发现:这座西汉墓穴,未免也太不合规矩。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墓穴北部椁室是仅有一具棺木,南部椁室则足足有三具之多,而从三具棺木的样式工艺来看,彼此之间并无等级的过大差别,棺木之间更是在椁里紧紧靠在一起,没有留下任何存放陪葬品的空间。

从南到北,考古学家们依照次序,给南部椁室的3具棺木编纂了序号,剩下的北部椁室则为4号棺。

其中,仅有居中的2号棺为男性,其余均为女性,而此次被工人挖掘出来的女尸,就装在3号棺内。

真是真是奇了怪了,棺木的4人之间的身份关系到底是什么?如果是一夫三妾或者一夫一妻的话,为什么4号棺会单享一椁?若是一夫二妻的话,又为什么只有2号和3号棺的材质与大小明显高于1号和2号

有考古人员后来回忆道,3号棺上涂的黑漆,黑得发亮,光鉴可照人,但1号4号棺木上甚至有被蚀过的痕迹……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考古学家抱着这些疑问,按照顺序,对除了被挖掘机掘出来的3号棺木进行了抢救性挖掘

毕竟,3号棺木在被挖掘出来时候,是直接从铲子上掉下来的,一定损害严重,不如优先保护其他棺木。

他们发现,2号棺的棺木盖板上,刻有东公二字,这或许是一个线索。

但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江苏一带多余,尽管棺木缝隙里涂满了青膏泥用来吸水,但棺木内还是积水众多,内里的文物几乎都已腐烂,只留下一副骨架和几枚铜钱、铜镜、铜印等物。

1号、2号、4号棺都是如此,考古学家们有些失望,觉得3号棺也应该差不了多少。

但随即,3号棺的开棺却震撼了他们,——一声叹息之后,在足有半棺之多的积水里面,居然有一具保存极为完好女尸!

考古学家们瞬间疯狂了,这可是从两千多年就保存下来的女尸啊!诺大的全中国在此之前也仅有两具,这具便是第三具!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千年女尸的不腐之谜

这具女尸,保存的完好程度令人震撼,不仅肌肉完好、富有弹性,发丝也清晰可见,甚至连脑组织和内脏器官都保存完整,足底部还保有纹路,真是太过不可思议!

此外,在3号棺内的文物,保存度也十分完好。

其中,有一枚青铜印章,上面清晰地篆刻着一行小字凌氏惠平,女尸的名字应当就是凌惠平

另一方面,这枚青铜印章的背部是一只乌龟,也就是说,这枚印章是枚龟纽青铜印,而在汉代,只有一定地位的地方官吏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政府单位的公章,难道凌惠平生前是位女性官吏吗?真是不可思议。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这个发现,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因为上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还是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辛追夫人。

但是,辛追夫人身为汉丞相利苍之妻,位高权重,墓葬规模极为宏大,仅封土就高二十余米,椁内更是有四层套棺。

而另外一具湖北荆州的男尸,生前爵位也高至五大夫,陪葬人数达56人。

尽管凌惠平也可能是一名家境优渥的女性官吏,但在这两人面前还是不太够看。

辛追夫人与遂,都有着足够的条件与地位,被亲属后人请来专业人士,在死后为自己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

此外,根据专家的检测,辛追夫人与遂的尸身能做到千年不腐,都是因为棺材内神奇的棺液,这些液体呈深红色,掺杂了朱砂、汞、砷等物质,呈酸性,不适宜细菌生长

正是由于这些古人特制的酸性防腐水,再加上深埋的墓穴等因素,两人的尸身才保存的如此完好。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但是,没有这些条件的凌惠平又是如何做到的呢?她的身躯又为何千年不腐?既然有这种技术,那么与她一同下葬的三人,尸身却为何还是腐烂成为白骨了呢?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对凌惠平的棺液进行了检测,却发现,这些液体居然呈弱碱性!与辛追和遂的棺液截然不同。

而大部分的细菌,则都喜欢在这种弱碱性的环境中生存。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凌惠平的尸身,到底为什么能够千年不腐呢?难不成是个自然界的巧合?但未免也太过神话

况且,与凌惠平处于同一墓穴,紧紧靠在一起的三人,分明是同一个环境与条件,却为什么仅有她保存完好?

这次令考古界震惊的大发现,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疑问。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来自千年前的叹息

参与过当年考古工作的许多人都记得,在凌惠平的棺木被打开的时候,传来了一声清晰的叹息,这可把现场围观的群众吓得够呛。

千年前的尸体难不成还活着?为什么还会发出叹息?他们议论纷纷,说是因为‘挖坟盗墓’要遭报应吧,墓主人可不得‘叹息’呢!

其实,这些言论大多来自对考古工作的误解,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这叹息是因为原本密闭的棺木被打开,改变了原有的气压,女尸的肺部又保存完好。

因此,原本空瘪的肺部就一瞬间被气体灌满,气体又会流动,在经过女尸声带的时候,就被振动着发出了叹息。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此外,由于我国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许多群众都对考古发掘工作具有极大的误解。

实际上,考古并不等同于挖坟,更不等同于盗墓

试想,盗墓贼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窃取墓主人的陪葬品而赚取不义之财,这些人在盗墓的过程中,根本不在乎墓穴的完整程度,更不在乎在他们看来墓穴内所谓不值钱的竹简、壁画等等东西。

从古至今,盗墓贼都从未绝迹过,汉墓更是有十穴九空之说,就连马王堆墓,也在唐代被洗劫过。

而考古学家要做的,就是在这些文物被发现时,用科学的保护方法,对文物进行抢救性发掘,而发掘出来的文物,都归国家所有,大部分都会被送到公益性质的博物馆里进行展览,自己丝毫不从中获利。

此外,我国的文物局,也都秉持着抢救性发掘为主的原则,以保护为主,几乎从不主动性发掘,每年批准的主动性发掘请示仅有一百多件。

令所有人垂涎欲滴、内存文物可能改写中国古代历史的秦始皇陵,除了外部的兵马俑坑,也从未批准过进入挖掘。

工人施工挖到西汉古墓,棺中女尸突然叹气,让人背脊发凉

另一方面,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正是在无数考古学家的努力之下一点一点地被复原的。

如果没有挖掘出来的甲骨文龟甲、小篆碑文,恐怕到了现在,我们都不知道汉字的演变历程;

如果没有考古学家对秦始皇陵周围土壤的勘测,司马迁《史记》里对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的记载,到了现在也没有人相信;

如果没有海昏侯墓《论语·知道》的发现,我们到了现在也不知道未被修改过的《论语》最开始的模样……

所以,考古绝不等于盗墓挖坟,考古学家们的努力也不应该被误解,我们应该用更科学的态度看待考古。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