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索不达米亚,广义上是指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东抵扎格罗斯山,西到叙利亚沙漠,南迄波斯湾,北部为山地,向南经过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泽性的两河三角洲。
狭义的仅指两河之间的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在远古时期居住着许多种族,是个干旱区域,但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发展了灌溉网络,形成以许多城市为中心的农业社会。
北部为亚述,南部为巴比伦。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为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灌溉农业为其文化发展的主要基础。
(公元前4000年)已有较发达文明,曾出现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诸多文明。
此后又经过波斯、马其顿、罗马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其主要部分成为独立的伊拉克。
两河的低地泛滥平原是处于干燥环境下的水分充足的冲积地,水源主要来自土耳其东部的积雪,泛滥程度、大小决定于积雪融化的快慢,泛滥的时间常在4–6月。
从水源头到三角洲距离很短,泛滥较尼罗河更猛烈。
泛滥特点为不定期,不定量。
这种泛滥特点也对当地居民的内心、文化有所影响,造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悲观主义。
两河的沉积物为淡褐色,来自附近土质差别不大的地区。
同时,两河流经大片的沼泽地时河水大量蒸发,在到达狭窄的入海口前,沉淀了许多盐分。
两河地区一直有土壤盐碱化的问题,灌溉系统一旦中断,大片平原迅速成为贫瘠的盐碱地。
公元前20世纪末,就有大片古代的耕地被弃置。
幼发拉底河河床中间部分比周围高,泛滥时河水就会在几个星期中停留在邻近的泛滥盆地里。
但宽阔而倾斜的河岸没有因河水的浸泡而靠近河床,盆地里因而沉积了大量的盐分。
居民需要通过修建灌溉网来控制泛滥的河水,以保证土壤的肥力。
沟渠渠道取自河堤平原,呈放射状散开,将河水引向农田。
底格里斯河河床比幼发拉底河低,也较深,所以它的泛滥区较小,也较难开通沟渠。
所以,自古治水就是两河地区的重要工作之一。
如果不做根本的调整和细致的维持,两河地区的土地很不适于耕种。
在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不断有弃耕土地。
古代文明中心不断北移,从苏美尔到阿卡德再到亚述,很可能和土地弃耕有关。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又称两河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苏美尔(Sumer)地区(中下游地区)。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主要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赫梯等文明。
由于美索不达米亚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水运发达。
因此粮食增多,且具有生命出现重要元素:水。
气候温和,适宜生命存在。
贾莫(Jarmo),Tell Abu Hureyra哈苏纳文化(Hassuna period);哈拉夫文化(Halaf period);萨迈拉文化(Samarra period),例如 Choga Mami;欧贝德文化(Ubaid period),例如埃利都(Eridu);乌鲁克文化(Uruk period),根据乌鲁克城后命名。
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与早亚述时期。
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
到了公元前30世纪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
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世纪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
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
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
考古已经能大致勾勒出当时的历史情况,但是由于考古发现的史料有限,当代人们所知道的那段历史可能仍然是当时实际情况的冰山一角而已。
基什被认为曾经是一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因为后来许多苏美尔君主甚至并没有实际统治过基什,却也自称基什之王。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并不足以说明基什曾经称霸,自称基什之王可能有其他的比如宗教方面的原因)最早的可以验证是存在的国王就是基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
后来一些比较强大的城邦是乌鲁克、乌尔、温马、拉格什等。
声明:本网站的主要内容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及东西方的民俗文化,并非严谨的科学研究成果。
仅供娱乐参考,请勿盲目迷信。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