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上网普及以后,各种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谣言,就开始通过网络,在一些低层次、低智商的群体中传播。
典型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说法:那就是兵马俑其实不是秦始皇的殉葬品,而是芈月的殉葬品。
其实,所谓兵马俑是芈月的殉葬品,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谣言。
1、俑的来历
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俑这种东西,算是历史的进步体现。
但是在孔子的视角里,俑却是不仁义的体现。
造成这样的分歧,主要在于现代人和孔子的认知结构不一样。
孔子视角里的三皇五帝、夏商王朝,都是让孔子感到神往的社会。
因为按照西周初年周公的说法,三皇五帝时代,老百姓过着幸福且没有忧愁的生活,而君王则是不计较名利,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人。
虽然夏朝开始,出现了家天下的情况,但是,除了夏桀和商纣以外,其余的君主也都是十分讲究德行和仁爱的。
基于德行和仁爱,所以孔子认为,殉葬使用俑,也是不仁慈的:毕竟,虽然俑没有生母,但毕竟也是人的形象。
用人的形象殉葬,这说明骨子里希望活人一起殉葬,这就是典型的不仁义。
所以,孔子批判了这种现象一辈子。
而现代的我们可以根据商朝的考古遗址知道真相:那就是商朝时期,殉葬是用活人进行殉葬。
和周朝相比,商朝无疑更加野蛮。
所以从现代人的视角来看,用俑殉葬总比用活人要好。
所以说,俑的出现,算是周朝社会进步的产物。
当然我们不能批判孔子,因为孔子时代毕竟没有那么多考古资料,孔子对夏商的了解,也只是听了周公留下来的宣传而已。
2、子虚乌有的芈月
说起芈月,现代人可能会认为,芈月是秦昭襄王的生母,秦惠文王的嫔妃,芈月是楚国公主。
但其实,这里很多内容,都是写小说的子虚乌有捏造出来的。
首先,按照史书记载,秦昭襄王的生母是芈八子——其中八子指的是秦朝后宫的一种职称。
和后世的嫔妃类似。
而芈八子的本名叫什么,史书没有记载。
之所以传说叫芈月,是因为考古兵马俑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瓦当上有个字,字体有些像月字,但是不是月字存在很大争议。
而写小说的认为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就是基于:瓦当有个月字(尽管未必是)——肯定是芈月这个名字——兵马俑是芈月的陪葬品这个推导逻辑。
当然,这个逻辑是十分无厘头的。
事实上,那个像月字的字,很可能是别的字。
而且考古学者认为,这个子,是负责制造兵马俑的工匠名字。
最主要的是,和兵马俑出土的,还有随葬的兵器。
有的兵器上有说明是吕不韦掌权时代打造的——话说,芈八子去世的时候,鬼知道吕不韦在做什么呢。
此外,芈八子也并不是什么楚国公主,而是一个陪着楚国公主嫁到秦国的女奴。
把一个女奴捧成公主,也是非常可笑的。
3、劝君少看玛丽苏小说
说到这,小编想说一说玛丽苏小说的害处。
《芈月传》是典型的玛丽苏小说。
而这部小说的作者也让小编觉得:玛丽苏小说非但不能多看,也不能多写,否则容易写坏脑子。
比如现如今,很多年轻人打着考公的名义啃老,甚至很多人以这个名义啃老一直啃到35岁——因为过了35岁,原则上就不许参加公考了。
对于这个现象,想要扭转,就应该把公考的限制年龄提前到30岁。
但是这个写玛丽苏小说的作者,居然建议相关部门把公考限制年龄移到40岁——这等于鼓励某些啃老族,多啃老五年。
提这样建议的人,只能说非蠢既坏。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