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一叶堕,凄凉瑶殿旁;
残技未零落,映日有辉光;
沟水空流恨,霓堂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这首著名的《落叶词》就是清人恽薇孙描写清朝光绪帝妃子珍妃之死的。
关于珍妃坠井而死的传说,自民国初年至今一个世纪以来,不断有野史、小说、诗词及口头资料流传于世。
珍妃,姓他他拉氏,满州镶红旗人,才色并茂,颇通文史。
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13岁的珍妃与她15岁的姐姐一并被入选宫中,分别封为瑾嫔、珍嫔。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六旬万寿,二人加恩得晋妃位,同年又因忤逆慈禧,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名被褫衣廷杖,并降为贵人,次年复升为珍妃。
珍妃像
珍妃容貌标志,学识丰富,深得光绪帝的宠爱,但后因支持光绪戊戌变法,因此受到慈禧太后怨恨,最后在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七月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溪仓皇出逃前夕,下令将珍妃投井杀害,溺死于宁寿宫外的玻璃井中。
但珍妃坠井死亡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
《清朝野史大观》记载: 庚子七月二十日,英军陷京师,翌日联军继之,两宫黎明仓皇乘民车出德胜门,甫出门,白旗遍城上矣。
太后御夏衣,挽便髻,上御青绸衫,皇后、大阿哥随行,妃嫔罕从者。
濒行,太后命崔阉自三所出珍妃,推坠井中。
由此可见珍妃死因确是被慈禧杀害无疑,但究竟为何权势滔天的慈禧太后老佛爷要杀害区区一个小辈嫔妃呢?
慈禧像
《景善日记》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记载:晨,老佛爷……匆匆装饰,穿一蓝布衣服,如乡间农妇……妃嫔等于三点半钟齐集,太后先下一谕,此刻一人不令随行。
珍妃向予太后反对者,此时亦随众来集,胆敢进言于太后,谓皇帝应该留京。
太后不发一言,立即大声谓太监余曰:‘ 把她扔到井里去!’ 皇帝哀痛已极,跪下恳求。
太后怒曰:‘ 起来,这不是讲情的时候,让她就死吧,好惩戒那些不孝的孩子们,并叫那些鸱枭,看看他到羽毛丰满的时候,就啄他母亲的眼睛。
’ (天下不孝之人当知所戒,不见鸱鸮乎,养得羽毛丰满即啄其母眼,不杀何待? 此语映射光绪帝戊戌变法之事。
)李莲英等遂将珍妃推于宁寿宫外之大井口。
皇帝怨愤已极,至于战栗。
根据此种说法,珍妃之死是由于她干涉朝政,支持变法惹怒了慈禧太后,所以使得慈禧趁着八国联军进攻之时将其除掉。
但也有人说珍妃并未讲过皇帝留京之语,其坠井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用封建的贞节观念诱逼所致。
《控鹤珍闻》说:太后又曰:‘预示不欲挈之行,途中见之生恨,若留此,则拳众如蚁,彼年尚韶稚,倘遭污,莫如死之为愈。
’……内监知太后意思已决,遂持毡推之宁寿宫外大井中。
另外据清朝末代太监小德张的过继孙张仲忱在《我的祖父小德张》一文中有提到,珍妃曾提出过自请出宫回娘家避难,但慈禧不允,最终命太监将其投井杀害。
综上所述,种种说法各持一端,至今也是个迷。
但珍妃死后,引起了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纷纷为其托词哀悼。
珍妃之死不仅让人惋惜一位才貌佳人的逝去,也让人深切感受到那个年代封建皇权的残酷和慈禧的暴虐。
斯人已逝,徒留叹息。
珍妃之死,最关键的可能在于光绪帝的无能,即使身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然而他却大权旁落,无法实施自己的政治抱负,也不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可叹可恨。
对于珍妃死因之首要缘由,读者有何见解,欢迎诸位积极在评论区交流。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