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类似的:“持荷童子”,它之所以盛行,完全与佛教流传的“鹿母莲花生子”故事有关。
据《杂宝藏经》记载,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西域波罗奈国仙山上,一个名叫梵志的人经常在山石上小便。
一只雌鹿舔食他的便溺而怀孕,生下一女。
梵志将女儿收养。
女儿长大成人后,被当时的国王娶为第二夫人,后怀眙,却生下一朵千叶莲花。
第一夫人嫌其怪胎,将这莲花置入竹篮,扔到了河里,任其漂流。
这时,乌耆延王率众在河下游,看见篮子便捞上来,打开后发现千叶莲花的每一片叶子上都有一幼童。
这些幼童被抚养成人,个个力大无比,都成了有用之才。
于是民间就流传:小孩佩“持荷童子”,有健康成才之兆;成人佩之,则兆“连生贵
中国玉石王的故事稀世国宝玉石王被发现后,全国各地报纸竞相报道,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玉石王是国宝,不可多得。
一定要保护好玉石王。
按照周总理的批示,国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局的负责人亲自到岫岩察看玉石王,并拨了保护费用,在山上坑口旁建起房舍,为玉石王搭起了帐篷,安排专职人员持枪昼夜看护。
玉石王出土后,曾有名矿工偷偷在玉石王身上放了一小炮,企图炸下块玉来做个小件,结果不但没崩下玉,反倒落了个开除矿籍的处分,此后再也无人敢动玉石王一根毫毛。
1963年,中国轻工总社美术局、北京玉器厂的著名玉雕老艺人,联合对玉石王的质量进行了评定,认为玉石巨大,又是一块特等玉料,是有史以来的稀有珍品。
1981年,新华社一位记者在玉石矿发现玉石王白白掩埋在山里未能很好开发利用,回去后便写了一篇《救救玉石王》的文章,发表在新华社国内动态刊物上。
腾冲历史故事观音塘,由几个泉眼冒水后汇集成塘,泉水清澈,能照出人影。
腾冲有“观音塘出露泉,清澄如镜,入口甘甜”之说。
传说:很久以前,腾冲干旱,田地龟裂,江河干枯,水贵如油,腾越大地没有一点生机;人们祈盼老天下雨,到寺里求菩萨降雨。
一天夜里,玉泉村的族长梦见观音菩萨广洒甘露,甘露落地,清澈的泉水从山中涌出,汇聚成一个池塘;皓月当空,群星璀璨。
水清、景美,观音菩萨凡心萌动,宽衣解带,在塘里洗了一个澡。
族长醒来,到村头察看,只见地下泉水哗哗流淌,往低凹处汇集,形成宽约三亩的一个池塘,水满自流,最后形成一条小河在村前流淌,情景如梦里一般。
族长为报答观音菩萨降水之恩,提议将“玉泉村”改为“观音塘”,将小河命名为“玉泉河”,后改名“漂白河”。
在街谈巷议中,腾冲引以为荣的玉石桥与观音塘有很大的关系。
传说,马常玉雕大师杨某一生酷爱雕刻。
某个街天,他把雕好的首饰、挂件、手镯拿到百宝街销售后,赚得一大笔钱,然后到赌场玩上几把。
这天,大师手气极佳,压大翻大,压小出小,一个晚上下来,赢得几万大洋,换成银票带在身上离开。
在兑换银票时,赌场伙计受老板指使,将一片笋叶钉在杨大师的后衣裳襟上,走起路来,背后的笋叶被风吹起,发出刷刷的响声,就象有人跟在后面一样,回头看看,什么也没有。
杨大师毛骨悚然,心想,怕是遇见鬼了。
走了半个时辰,来到观音塘河头,路和桥被洪水淹没,无法通行。
赌场通常是黑吃黑,见杨大师赢了那么多钱,他们怎会善罢干休。
派出杀手,追杀杨大师。
此时,被洪水挡住,杨大师急出一身冷汗,口里念叨,“观音菩萨,救苦救难”。
水面上出现观音菩萨的影子,观音用手一指,洪水分开,让出一条道路,杨大师拼命地逃往马常。
回到家,杨大师左思右想如何报答观音菩萨的救命之恩。
想去想来,用赢来的钱买一块上好翡翠雕琢一座桥,送到观音寺里让观音菩萨普渡众生。
旧时,腾冲人在元宵节这天民间要举办一次“斗(赛)宝”大会。
“斗玉石”、“斗珠宝”、“斗琥珀”……
民国初年,在正月十六(小年)这天,按照惯例,小西练与大董练都要到州城(县城)斗宝,看哪个地方富裕,拥有的财宝多。
双方紧锣密鼓准备宝物备战正月十六。
小西练的张老贡爷为战胜大董练,冥思苦想,灵光一闪,想起大师杨某正在雕琢“玉石桥”。
心想,何不借来一用,如有“玉石桥”参赛,斗败大董练有何难处。
于是带领乡绅登门借宝。
正月十六这天,张老贡爷率领众乡绅,抬着台阁,台阁上站着一个金童,双手捧着用红绸盖着的“玉石桥”奔向斗宝场。
斗宝场上,锣鼓喧天,彩旗飘扬。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