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黄历,或许很多人都把它和封建迷信挂上了钩。
可不管它是封建迷信还是有科学依据,黄历都是中国历史上,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如今,我们过年、过节时候许多约定俗成的习惯,其实都和黄历分不开关系。
可有一点,我不得不跟大家交流一下。
那就是黄历其实是被人讹传的,是民国以后才这么称呼的。
追根溯源,它的正确写法应该是皇历。
想要聊皇历,我们就需要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只有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才能更好地明白之前的错误称呼到底为什么错了。
皇历,说白了就是中国古代的日历。
要说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甚至更早。
自从人们对原始的方位以及天干地支有了初步认识,人们就开始探索历法。
而有了历法,人们才可以更好地为一年四季的行为,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事,给自己找一个可寻的规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历就自然而然的诞生了。
当然,像很多东西一样,皇历它只是一个小名,是普罗大众这么称呼它。
而它的学名其实应该被称之为时宪书,取自惟天聪明,惟圣时宪。
所谓时自然是时间的意思,而宪根据《孔传》的释义则是法的意思,那么什么是法呢?即言圣王法天以立教。
所以说皇历就是一部时间法。
说它是法是因为它具备法的根本特征,即规则。
可它也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法,因为它没有强制约束力。
它虽然没有强制约束力,但它还是有一定约束力的。
而它的约束力来自于哪里呢?又是谁赋予它的约束力的。
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探知一二,它的约束力来自皇。
皇历是每年由钦天监所编制的,然后再由皇帝通过圣旨颁行天下。
在古代,皇帝的命令,言行,对老百姓而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约束力。
所以说,皇历虽然没有强制让人们做什么,但因为其发行商的地位过高,人们也就习惯了去按照皇历上所说的去给自己的行为制定准则了。
现如今,我们提及到法律,除了想到规则强制约束力,还会有一句话会不由得就说出来,那就是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而在古代,皇历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因为皇历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这个王朝实际统治权。
所以,皇历的颁布者,甚至发行商只能是朝廷。
皇历对于古代而言有多重要呢?简单地用一句话来说,皇历对于古代的皇家而言,意味着一种欲望,这种欲望叫做征服。
那么,皇帝又是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征服的呢?他们选择的方式就是颁历。
颁历的对象分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就是全国的百姓,一年之初,朝廷通过颁历的形式来告诉百姓,来年你们还要按照这个皇历做事,因为现在的天下我们还是能控制的。
除了本国百姓之外,皇历还要颁给外藩:
岁颁王历一册,民历百册,其他琉球、占城虽朝贡外臣,唯待其使臣至阙,赐以本年历日而已。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就是一个开玩笑的事,人家国家用什么历法,凭什么由你说了算呢?可古代皇帝就喜欢这个,即便它只是一种形式。
他们要通过这种形式来彰显国力,要通过让外藩使用自己所制定的历法来表示臣服,表示他们是在奉正朔。
当然了,人家做不做就是另一回事了,总之这么做,自己感觉很爽。
正牌的皇帝可以通过皇历来满足自己的征服,可历史上还有很多冒牌的皇帝呢。
说起来,冒牌的皇帝远比正牌皇帝多多了。
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农民起义,那些成功了或者失败了的有过称帝经历的起义领袖都是规模很大的了。
事实上,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很多,有的时候几十个人就要组织一次农民起义。
到了几百人的时候就要过一把皇帝瘾。
皇帝加了引号是因为有人不一定称帝,人家说自己是什么什么神仙,什么什么大王,什么什么转世,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要表达一个意思,那就是自己才是受命于天。
但凡提到了受命于天,这些人不考虑自己会不会成功,不考虑自己的武装和政府武装有没有对抗的实力,他们先要做一件事。
这件事就是通过颁布自己的皇历,从而宣布自己的合理性。
当然了,有历史上很多的皇历可能看到的人不过就几十人,因为他们的队伍还没到几百人的时候就解散了。
对于这种皇历,朝廷的态度很明确,凡是私自编造皇历者一律处死。
毕竟,谁要不是想妖言惑众,想要图谋不轨,谁也不会去制作皇历。
其实,制作皇历挺麻烦的,又得观星象,又得做推演,还得明白五行八卦,天干地支。
只要你不是野心家,你都没空干。
老百姓还忙着种地生产呢,闲疯了自己去编造皇历去。
说完了皇历的不可侵犯,我们需要谈及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历的流传。
朝廷对于皇历的流传管控很严,自己编造皇历自然是死路一条,除此之外,朝廷为了防微杜渐,以防有人浑水摸鱼,对于私自印制也是严格控制的。
古人,尤其是皇家,生怕自己的皇位不稳,生怕有人会借机造势。
所以说,很多朝代都明令禁止民间私自学习天文历法。
至于说民间想要私自造历、印历,那更是不可能的。
一旦被抓住轻则流放,重则就直接处斩了。
虽说管控得严,可皇历对于古人来说那就是生活必须品,是几乎家家一本的东西。
那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朝廷用得最简单的法子就是发:
各区地保以新历逐户分送,人家必酬以钱文,如市价而倍之,号为送历本。
送法新历,然后收点成本费,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当然了,如果哪个地保借机多要点钱,也是存在的。
只不过就是别被上级知道,知道了也是重刑。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段记载里面还提到了市价两个字。
也就是说,市场上也有卖皇历的。
卖皇历在古代也是一个生意,甚至说还是一个大生意。
因为但凡能接下这个生意的,多少都和朝廷有点关系。
起码,那些印刷精良、正规出版的皇历,都是有当地衙门许可,才可以制作的。
甚至说在这些皇历上,还要印上属于朝廷的logo。
有人问了,皇历有没有盗版呢?通常情况下,皇历是没有盗版的。
且不说盗版皇历是个大罪,就古代的印刷技术,以及皇历的售价,整体计算下来,实在没什么人愿意去盗版皇历。
不过,伪正版还是有的。
所谓的伪正版就是承包商们多印制出来的皇历。
哪个承包商,印制多少皇历,朝廷也是有规定的,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所以说,有些承包商为了多挣点钱,也会冒险多印制一些。
这些皇历肯定是没有朝廷logo的,而衙门里的人对这种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问题不是太大,也不去追究。
说到对皇历的使用,其实很多人都不陌生。
尤其是很多熟知老礼儿的老人们,对那些什么农耕时节,婚丧嫁娶,一定要比小编熟悉得多。
说到这里,咱们还要再往回聊点儿,那就是皇历的发展。
总得来说,皇历的发展经历了两大阶段。
分别是,早期的时间历法阶段,以及后来的民间百科全书阶段。
最早的时候,皇历基本上只有其时间历法功能,或许朝廷里面所用的皇历会有些其他功能,但民间是只能那它看时间日期,判断农耕时节的。
而之所以会这样,用现在的话来说,不过是科学技术决定了生产力。
因为那个时候的印刷技术还不过关,想要大量出版全本皇历是有难度的。
等到了唐宋时代,科学技术进步了,尤其是印刷技术更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从那会儿起,皇历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从最早只有时间历法,到后来包含了农耕种植,再到后来的婚丧嫁娶的禁忌,迁宅动土的讲究,都逐渐呈现到了皇历上。
所以说,皇历其实就是古代的一部行为百科全书。
有了皇历在,那这一年如何趋避,如何行事,就可以凭借皇历来指导了。
当然了,这些不过都是皇历最基础、最直接的作用。
可对于古人来说,皇历的作用绝不限于这些。
因为皇历是皇家所编造,它的出品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神圣。
所以,人们往往会利用它的这个神圣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譬如说古人在婚礼花轿未出发的时候,为了避免邪祟进入到花轿中,往往会在里面放上一部皇历,以求平安。
除了结婚,古人在丧礼上也会用皇历。
丧礼没有大殓的时候,古人们会把皇历放在死者身上,用它来镇住邪祟,防止尸变。
婚丧嫁娶用皇历,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
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说书人也会用皇历。
古人说书,习惯在桌案上摆着很多书。
说三国放三国,说水浒放水浒,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有文化,谁让说书人是孔圣人的门徒呢。
可是,有的时候,说书人的桌案上也会放皇历。
这当然跟所说的内容有关,听书的人都知道,书分很多种。
什么长枪袍带,短打公案,神魔斗法这些都是艺人们最爱说的书。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部分艺人喜欢说神鬼妖狐。
这个跟神魔斗法不同,就是讲闹妖精闹鬼的故事。
像郭德纲的《张小乙下南京》《九尾狐》,包括天津比较著名的《八字朱砂判》都属于这类书。
古代的时候可不像现在,到了晚上也灯火通明,古代过了七八点街上就没人了。
人回家了,鬼就出来了。
尤其是讲神鬼妖狐的书,更是容易说鬼招鬼。
所以说,过去的说书人,在说这类书的时候,都要放上一部皇历。
接着皇历上的神圣之气,来防止说鬼招鬼。
除了说书防鬼,科举考试也要借皇历防鬼。
谁让古代考场是最容易闹鬼的地方之一呢。
也就是说,在古人眼中,皇历是辟邪之物。
而且,皇历辟邪不仅用在迷信上,甚至连科学上都要拿皇历辟邪。
据说,过去的人们在疟疾发作之前会把皇历烧了,就着米汤服用,来预防疟疾。
合着皇历还有板蓝根的效果。
结语
自近代以来,很多东西因为科学的传播,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可皇历却仿佛是一个例外,虽然它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依旧有很多老百姓的家里在用。
只不过,过去的皇历现在已经被人们称之为黄历或者日历。
很多人就算不用黄历,家里也还挂有挂历。
而挂历上,也标注了一些有过婚丧嫁娶、迁宅动土的禁忌与趋避。
其实,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早就不再遵照这上面所说的去做了。
但它为什么到如今依然占有一定的市场呢。
说到底,黄历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民俗的最大组成部分。
而它曾经起到的引导作用,就算是不科学的,可也早已浸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中。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