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未解 > 地球上5大未解之谜 >

非洲蝗虫大小,蚂蚱的外形

时间:2024-07-24 15:25 来源:网络 作者: 小未
【未探网探索分享】

一、蚂蚱的外形?①蚂蚱身体通常都是黄褐色或者绿色,成虫雌性身体长度是39.5到51.2毫米,雄性身长是35.5到41.5毫米。

触角是淡黄色,颜面垂直。

非洲蝗虫大小,蚂蚱的外形

前胸背板中线很发达,从侧面看上去是弧形,两侧经常都会出现暗色纵条纹。

前翅比较长,后翅没有颜色。

头部主要结构是口器、触角和眼睛,其中触角是感觉器官,主要就是起到嗅觉和触觉的作用,眼睛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胸部分为后胸、前胸和中胸。

②蝗虫是不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以东亚飞蝗为例:蝗虫[直翅目蝗科动物的统称]成虫:雄成虫体长35.5~41.5mm,雌成虫39.5~51.2mm。

体通常为绿色或黄褐色,常因环境因素影响有所变异。

颜面垂直,触角淡黄色。

前胸背板中隆线发达,从侧面看散居型略呈弧形,群居型微凹,两侧常有暗色纵条纹。

前翅狭长,常超过后足胫节中部,有褐色、暗色斑纹,群居型较深。

后翅无色透明。

群居型后足腿节上侧有时有2个不明显的暗色条纹,散居型常消失或不明显。

后足胫节通常橘红色,群居型稍淡,沿外缘通常具刺10~11个。

(1)头部: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

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

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

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

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胸部: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

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

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

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3)腹部: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卵块及卵:卵块黄褐色,长筒形,长45~61mm,中间略弯,上部略细,上部1/5部分为海绵状胶质,不含卵粒,其下部藏卵粒,卵粒间有胶质黏附。

每块一般含卵50~80粒,最多可有200粒,呈斜排列,四行。

卵粒呈圆锥形,稍弯曲,长6.5mm,宽1.6mm。

若虫(蝗蝻):共5龄。

5龄蝗蝻体长26~46mm。

触角24~25节。

前胸背板后缘向后延伸盖住中、后胸背面,前翅芽长达腹部第4、5节,前翅芽狭长并为后翅芽所掩盖,翅尖指向后方。

③蝗虫又名蚱蜢、草螟,蚱蚂,蚂蚱。

特征:通常为绿色、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像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後胸愈合不能活动。

脚达,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藷、空心菜等变态:不完全变态。

蝗虫蝗虫的外形观察雌性大(40-50mm)、雄性较小(30-40mm),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

(1)头部卵圆形,外骨骼愈合成头壳,头壳的上方为钝圆形的头顶,前方为略成方形的额,额的下方是一横置长方形的唇基,额的两侧为颊。

复眼1对,卵圆形,棕褐色,位于头部两侧。

用放大镜观察复眼的表面,可见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镶嵌呈蜂巢状构造。

单眼3只,浅黄色,一个位于额的中部,其余两个分别在两复眼内侧的上方。

非洲蝗虫大小,蚂蚱的外形

触角1对,由第2对附肢演变成(第1、3对附肢退化)。

位于复眼的内侧前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鞭节又分为许多亚节。

口器咀嚼式,由头部的三对附肢和上唇、舌所构成(普通动物学269页)。

①上唇:一片,连接唇基之下,覆盖口器的前方;②上颚:(大颚)1对,第4对附肢演变成,位于颊的下方,以解剖针沿颊下缝插入,使缝间联系分离,即可取出上颚。

上颚具切齿部和臼齿部,强大而坚硬,呈棕褐色,左右并不对称;③下颚:(小颚)1对,第5对附肢演变成,位于上颚之后,用镊子紧镊基部扯下,可见其基部有一轴节,中部有一茎节,外侧有瓣状外颚叶和内侧具锐齿的内颚叶,旁边的细小负颚须节上有一根5节的下(小)颚须;④下唇:1对,第6对附肢演变成,左右愈合为一片,位于下颚之后,其基部为一弯月形的后颏,前接一片状的前颏(颏),两侧有一对3节的下唇须,前颏前沿有1对侧唇舌;⑤舌:1个,位于口腔中央,卵圆形,基部具一小柄;舌的表面有若干几丁质齿突。

(2)胸部以略收缩的膜质颈与头部相连,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胸节由4块骨板组成,即位于背面的背板、两侧的侧板和腹面的腹板。

①背板前胸背板发达,马鞍形,向两侧和后方延伸;中、后胸背板常被前胸背板后缘遮盖,方形,分为若干小骨片;②侧板前胸侧板位于背板下方前端,退化为小三角形骨片;中、后胸侧板发达,又由侧沟划分成前侧片和后侧片;③腹板前胸腹板长方形,中央一横弧线和一钩状腹板突;中、后胸腹板合成一块,分为若干骨片。

足:各胸节均着生一对分节的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构成。

跗节又分为3节,其中第一节较长,形成3个假分节;前跗节包括1对爪和爪间一中垫。

后足腿节粗壮,适于跳跃,称为跳跃足;前、中足皆为步行足。

翅中胸背方着生1对革质、狭长的复翅(前翅);后胸有1对扇状的膜翅(后翅),翅脉明显,休息时褶迭藏于复翅下。

中、后胸侧板前缘各有气门1对。

(3)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

外骨骼每一腹节只有背板和腹板,侧板退化为连接背、腹板的侧膜。

第一腹节与后胸紧密相连,不能活动;第九、十腹节背板缩短愈合,其间具一浅沟;第十一节背板呈三角形,盖在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两侧各有一肛侧板,为第十一节的腹板;第十节后缘两侧各有一尾须,为第十一节的附肢。

棉蝗的腹板数目雌、雄有别,雌虫第九、十节无腹板,第八节腹板后端延伸成一尖突的产卵器;雄虫第九、十节腹板愈合,顶端尖翘成生殖下板。

外生殖器雌虫为一产卵器,雄虫为一交配器。

①产卵器由一对背瓣和一对腹瓣组成,位于腹部末端;②交配器为一对钩状阴茎,把生殖下板往下压,即可见到。

听器为1对卵圆形的鼓膜,位于第一腹节的两侧。

气门共10对,胸部2对,位于中、后胸侧板的前缘;腹部8对,位于第1-8腹节背板下缘的前方。

可用放大镜观察棉蝗呼吸时气门启闭的情况。

蝗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其成虫都有一对发达的大颚,主要吃草,特别爱吃禾本科植物,如稻、麦、高粱、玉米和竹类的茎叶,禾本科杂草茂密之处和辽阔的荒地,是蝗虫理想的栖息地。

蝗虫扫荡之处,禾本科植物被吃光,凡是它咬得动的东西几乎无一幸免。

成群的蝗虫可使绿地变成荒原。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

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

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

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

雌虫的腹部未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

每30~60个卵成一块。

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

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

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

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蝗虫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

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

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

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

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

3龄以后,翅芽显著。

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

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

非洲蝗虫大小,蚂蚱的外形

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

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

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

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

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

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

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防治方法⒈农业防治⑴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⑵做到大面积荒滩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⑶植树造林,改变蝗区小气候,减少飞蝗产卵繁殖的适生场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术,达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变作物的布局,减少蝗害。

⒉生物防治⑴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

⑵大面积施用微孢子虫。

养蝗虫的注意事项一、养殖蝗虫种源的选择和鉴定确定蝗虫种类的方法有:⑴咨询蝗虫分类专家。

⑵查阅蝗虫检索表或图谱。

⑶咨询有经验的蝗虫养殖户。

⑷把蝗种寄送给客户鉴定审查等。

常见的养殖蝗虫种类有:东亚飞蝗、棉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等。

这些品种各有优缺点,要综合考虑其生长周期、代数、味道、食料、个头大小以及客户所需品种等因素,并结合当地的气候、食料来源等情况选择养殖品种。

2、蝗虫养殖棚的建造棚的面积视蝗虫的数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养300只左右的成虫。

利用自然条件养殖飞蝗,棚的建造必须在4月底前完工,因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3、若虫期管理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欢取食鲜嫩植物,此期蝗虫非常纤弱,应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温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时以上,湿度保持15%左右,这种条件下蝗虫最活跃,喜食,有利于生长。

⑶三龄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时要保证棚内有充足的食物,否则影响其正常生长,还会出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⑷保持棚内干净,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发生。

二、非洲蝗虫适宜生存的环境?非洲沙漠蝗虫喜旱怕雨,它们不会飞到温暖湿润的地方,如果蝗虫的翅膀淋湿掉,它们将变得无法飞行。

印度往东的东南亚的温暖湿润气候最终可能会阻止蝗虫前进的步伐。

非洲蝗虫不适应寒冷气候,不能越冬。

非洲蝗虫在气候适宜的春、秋季或夏季飞到中国危害农作物收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沙漠蝗虫繁殖能力强,种群密度激增,加上其食量惊人,大批蝗虫所经过之处植物绿色部分被啃食殆尽。

在千年历史上它是引发非洲蝗灾的头号选手,如遇大发生年份,可波及整个非洲大陆、中东以及地中海沿岸的57个国家。

蝗虫是变温动物,温度高生长发育就快,完成生活史也快;蝗虫将卵产于土壤之中,土壤太干或者太湿都不利于蝗卵孵化出土。

蝗虫孵化出来后要有一定的植被供其取食生长,如果过于干旱的年份,即使蝗虫孵化出土,如果没有降水供植被生长,蝗虫幼虫就不能取食生长,也不会大规模发生发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