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上奥陶统地层中保存有此次大灭绝主要的化石信息
发生在距今4.5亿年前的奥陶纪末大灭绝Late Ordovician mass extinction是地球古代五次大灭绝中,除二叠纪末大灭绝外的第二大灭绝是怎么回事?这次物种灭绝的真相被认为与奥陶纪末期剧烈的气候变化有关,比如大量的冰川活动以及海平面的下降等,但气候变化是如何导致这次灭绝的发生一直缺少详细的论述。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后果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的发生很可能是由于冰川广泛发育致使海平面下降,并导致大量物种的栖息地消失以及热带海水降温所引起的。
研究学者综合统计了两个独立的化石信息数据库,数据库覆盖了晚奥陶世时期北美地区沉积岩记录中曾报道过的大量化石记录,这次导致了当时约75%的生物消失。
在晚奥陶世时期,北美地区还属于劳伦大陆的一个大陆岛,靠近当时的赤道地区。
在这次灭绝中有的物种生物消失了,有的则幸存下来了,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研究人员能对不同生物间多个物种特征变量受灭绝影响的程度进行评估。
加州理工博士后Seth Finnegan详解道:“这与现在我们对疾病流行的评估是类似,有些人容易受感染,有些人不会感染,从中我们能找到一定的规律。
”
« 1 2 »
以上就是关于大灭绝元凶:栖息地丧失以及热带海水降温 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