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档案 乌里·斯特克,瑞士人,速攀运动员,外号为瑞士机器,被欧洲媒体称为瑞士爬阿尔卑斯山最快的人。 他从小就对攀山有特殊的爱好,制造了几项纪录。 曾两度荣膺金冰镐奖,以无氧和速攀闻名。 2017年4月30日,乌里·斯特克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努子峰横跨时不幸发生意外,从努子峰壁滑坠落下身亡。 在户外运动圈儿中,瑞士机器这个名字非常响亮。 在许多
【未探网探索分享】
档案
乌里·斯特克,瑞士人,速攀运动员,外号为瑞士机器,被欧洲媒体称为瑞士爬阿尔卑斯山最快的人。
他从小就对攀山有特殊的爱好,制造了几项纪录。
曾两度荣膺金冰镐奖,以无氧和速攀闻名。
2017年4月30日,乌里·斯特克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努子峰横跨时不幸发生意外,从努子峰壁滑坠落下身亡。
在户外运动圈儿中,瑞士机器这个名字非常响亮。
在许多热爱登山运动者的心中,斯特克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制造的几项登山纪录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4月30日,乌里·斯特克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努子峰横跨时不幸发生意外,从努子峰壁滑坠落下身亡,陨落在最爱的高山。
瑞士机器
毋庸置疑,斯特克是这个星球上最快、最优秀也最具技巧性与勇气的登山家之一。
可他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攀岩。
1976年,斯特克出生在瑞士埃蒙塔尔地区的朗瑙小镇,这是一个如田园诗般美丽的地方。
受两个哥哥的影响,斯特克小时候最喜欢的运动是冰球,整个童年他都沉迷在冰球运动当中,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做一名冰球运动员。
直到12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带他接触了攀岩,他立刻被这项充满了挑战和趣味的运动吸引,从此,他渐渐离开了冰球场,而经常出现在攀岩馆中,他还加入了瑞士青年攀岩队。
很快,斯特克就表现出在攀岩方面的天赋。
两年后,斯特克已经开始独自穿梭于瑞士各地山峰。
15岁时,他开始逐步寻找和挑战一些相对更困难的路线。
不在乎沿途的风景,他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攀登最高的山峰,另一个为人称道的是,他习惯徒手攀登,不使用绳子保护自己,他觉得只有这样才干真正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2007年,斯特克徒手攀登安纳普尔纳峰,他试图攀登南壁,这是由冰和松散岩石构成的近乎垂直的岩壁,全长3000余米,难度非常之大。
攀登中意外发生了,岩石崩落使斯特克坠下300米的山崖,他几乎葬身于此,幸运的是,他只受了点轻伤。
这点挫折并没有吓倒斯特克,2013年,他卷土重来,成功地徒手攀登上海拔8061米的安纳普尔纳峰,往返用时28小时,为他赢得了登山界的最高荣誉金冰镐奖,这也是他最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未攀爬过高峰的人,是无法体会到这项运动的难度之大的。
它时时刻刻都在挑战着登山者的力量、耐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正因如此,地球上顶尖的登山运动员非常稀缺。
斯特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朋友说,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斯特克坚持刻苦训练,从来不错过任何一次的体能训练,他甚至还有一个专门培训奥运选手的教练。
在如此严格的训练下,斯特克能以单手指尖支柱做俯卧撑,即使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也能连续跑步3小时。
在结了冰、似乎无迹可寻的山壁上,他也能摸索出攀登的路径。
也因为如此,他的攀登技巧就如瑞士的精密仪器般,将自己推向极限;他曾是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速度攀登者,他也曾两次获得有登山界奥斯卡之称的金冰镐奖。
因此,在登山界,人们送他一个昵称瑞士机器。
命殒珠峰
一聊起斯特克,总会蹦出各种数字、时间以及他打破的种种记录,艾格峰北壁、勃朗峰北壁、马特洪峰北壁,无氧攀登珠穆朗玛峰,2015年制造了在62天内登顶82个海拔4000米以上山峰的伟业。
似乎他就像一台永不知疲倦的机器一样,冲向一个又一个险峰。
攀登对于斯特克来说如此主要,以至于他生命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都会以攀登来度过。
2009年,在蜜月期间,斯特克和妻子以自由攀登的方式攻克了优胜美地国家公园酋长岩上的金门线路,全长910余米,难度高达5.13a注:攀岩难度等级。
斯特克完成攀登几乎不需任何练习和建议,即便是对攀岩者见怪不怪的附近居民,也由此对他充满敬意。
然而,这一切都停止在了2017年4月30日,一个噩耗传来,40岁的斯特克的尸体在珠峰一号营地附近的努子峰壁被发现,具体死因尚未明确,目前尸体已被运往加德满都。
据悉,斯特克是在为近期的珠峰努子峰连穿做准备,搭档是2012年合作第一次登顶珠峰的年轻夏尔巴人。
上周他们已在二号营地待了两晚,30日夏尔巴人搭档由于冻伤无法同行,斯特克独自进行适应性训练时,不幸发生意外。
随后,斯特克的家人在社交媒体上公布公告,证实了这一消息。
斯特克此次的登顶准备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通过难度极大的西脊线路,一次横穿海拔8850米的珠峰和海拔8516米的努子峰。
自1963年有人完成首攀后,至今再无人攻克西脊线路。
此外,斯特克还计划攀登过程中不借助辅助供氧。
熟悉他的朋友们都知道,多年来,斯特克一直在为心中的珠峰努子峰项目做准备训练。
每次提起这个项目,他的脸上都会出现兴奋和激动的表情。
正是这种对登山无比的热忱和非人的耐力,极大地激励了全球的登山家和登山爱好者。
这也为他赢得了2015年《国家地理》年度探险家的殊荣。
斯特克曾经提出了自己对珠峰—努子峰项目成功标准的看法:我不会对成功下定义,但我知道如果失败,就意味着发生事故或死亡。
没料到一语成谶。
斯特克遇难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登山界。
斯特克的榜样力量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鼓舞激励。
目前身在西藏的《国家地理》摄影师科里·理查兹这样说道,而他也在为登顶珠峰做准备。
他对登山界的贡献只有留在山峰上的足迹能够比拟。
对我来说,斯特克留下的空缺是无法填充的,我们只能仰慕和崇拜。
山在那里
因为这件事,瑞士机器的知名度已经从户外攀登圈扩展开来,为许多普通人认知。
要登山?这个问题想必也在许多人的心中回荡。
日本登山家栗城史多描绘过攀登喜马拉雅山脉的艰难,7500米之上的山坡,你要面对狂风、严寒、雪崩,以及隐藏的冰隙,各种可见和不可见的危险,缺氧会让你的视线模糊,意识变得不清晰。
更可怕的是孤独,雪粒咯吱作响的声音适时会提醒你,脚下是万丈深渊。
斯特克曾经在自己的博客中提及自己的攀登真相。
当我置身山野,我就在自己想在的地方。
在那里,我感觉快乐而满足,感到自由,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设定自己的节奏,总是很享受独攀。
我喜欢自己和自然的交流。
只有你、岩石、冰和山峰。
虽然我感到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在山中我能拥有完整的生活,像孩童一般玩耍。
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地方,能做我觉得要做的事。
我要去尝试珠峰和努子峰连穿?答案还是那么简单:我愿在山里停留更长的时间,我要和自己、夏尔巴向导和喜马拉雅相处更长时间。
现在我就要出发了,只是担心将要在前方发生的事。
日复一日,一座又一座,只有此处与此时是主要的。
无论如何,接下来要发生的都是不确定的。
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为今天而生,为明天满怀希望。
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 这句著名的回答来自马诺里——20世纪最负盛名的登山家之一。
1924年马诺里攀登珠峰,即使在海拔很高的帐篷里,他仍然高声诵读《哈姆雷特》和《李尔王》。
对普通人来说,人生也是一种跋涉,在我们攀登我们生命的高峰时,我们会自问要攀登。
我们的回答也是相似的,因为当作我们理想的山峰在那里。
只有在理想的高峰上我们才干深切感知生命的意义。
瑞士机器走了,可是他那颗不畏艰险、永不放弃的心,一直在温暖着我们,鼓励我们探寻生命中的未知。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孙磊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